周晨亮在二级防护服基础上,戴个面屏头盔就给陈栋做气管插管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供图
(长江日报记者黄琪通讯员杜巍巍) “祝贺你,第二次核酸检测呈阴性,其他身体指标也达标,可以办出院手续了!”3月2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ICU的新冠肺炎患者陈栋(化名)经过50天的治疗,终于痊愈。50天内,他3次“游走”在死亡边缘,最终被医护人员抢了回来。
陈栋39岁,是这间ICU里住得最久的人之一。1月13日,他一家三口因聚集性发病被该医院收治,妻子和孩子是轻症,他最严重。送到医院当天,因为生命垂危,就住进了ICU。
第一次插管
医生穿着二级防护服冲了上去
1月14日凌晨,上了无创呼吸机的陈栋突然出现严重缺氧。
ICU主任周晨亮很快意识到,“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晚一秒就危及生命,周晨亮只能在二级防护服基础上戴一个面屏头盔,开始操作。
他稳稳地将可视喉镜置入病人口腔,暴露声门,就在陈栋呼吸功能崩溃的一瞬间,周晨亮顺利地将气管导管送入病人的气管中,充气囊,接呼吸机,一气呵成。数秒后,脉搏氧饱和度重新升起来,一步步回到安全值,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经过一周有创通气,陈栋的呼吸功能逐渐好转,达到了脱离呼吸机和拔管的标准。在无正压头套的情况下,周晨亮将治疗巾中间挖个窟窿、安上塑料屏,戴着这自制头套进行风险更大的气管拔管。
刚拔管又病危
再次抢救成功医生哭了
拔管当夜,监护仪发出惊心的报警声。陈栋再度发生严重缺氧,命悬一线。值班医生孙丽芳一边为病人加压给氧,一边紧急呼叫周晨亮。
是再次插管还是继续使用无创呼吸机?经过短暂紧张的讨论,最终选择了无创通气。一阵紧张抢救,陈栋转危为安,避免了再插管可能带来的风险。此时的孙丽芳全身湿透,泪水不住地往外涌。大家都明白,她是被病情变化之快给急的。
3天后的晚上,凌晨3时,值班医生刘树超发现,陈栋突然陷入昏迷。他迅速作出判断,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加压给氧的同时,观察瞳孔、急查血气,经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处理,二氧化碳浓度降下来了,陈栋很快苏醒。
把握好时机
该插管就得插管
东院的ICU里共有16张床,躺着该医院近800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最危重的16人。近1个月来,危重症治愈率大幅提高。
“这次新冠肺炎的一大特点就是患者病情变化特别快。”周晨亮总结救治成功的秘诀之一,是做好呼吸支持治疗,把握好有创插管时机,并且将肺保护通气策略贯彻始终。即便病人上了无创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能达到90%以上,但如果呼吸频率过快、超过35次/分钟,潮气量达到600以上,就需要插管。秘诀之二是“没日没夜地守,眼都不眨地盯着病人和监护仪”。时常有病人在凌晨或在医生交班时情况突然急转直下,这时候医生要立刻回到床旁,1分钟都不能耽误。
周晨亮认为,“救治重症病人,医疗资源始终是第一位,如果没有中央的雷霆决策和资源调配,纵使我们再有本事也无济于事。这次东院得到全国10省市12支医疗队、1600余名医护的支持,我们从内心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