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为医护人员提供放松训练、手工制作等心理援助服务。光明图片
【战疫一线大家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忠纯
终于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援助工作已经全面铺开。武汉所有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和20多个集中观察隔离点都有一道战疫“心”防线。随着工作开展越来越顺畅,我也能安静下来,回想这段奋斗时光。
几乎天天在外面跑——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集中隔离观察点和康复驿站,我带领着专家团队挨个调研。作为一支国家级心理援助专业队伍,我们在实地工作中,深入了解医务人员和各类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多个心理援助工作方案,为后期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心理援助提供经验。
然而,并非每一次的心理援助都是顺利的。刚开始有质疑声:“你们是来添乱的吗?”也有反对声:“我们都挺好,不需要。”没想到平常一号难求的心理专家们也有“遇冷”的时候。因为不同个体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接纳程度有所不同,如何建立起信任,是我们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此外,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需要尽量减少人际互动,我们不能随意走到医务人员和患者身边去开展工作。过去常用的面对面心理咨询、团体晤谈等危机干预方式在这里很难开展。
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在线抗疫心理支持系统做起来。疫情危机下的众志成城,让我们能快速将全国各地的心理援助力量动员起来。2月12日,“强肺心理支持系统”上线运营,面向所有在疫情中需要心理支持的人群,以患者、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为主。系统提供在线评估服务,能帮助大家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由全国800多位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团队,会根据评估结果提供适当的在线心理干预措施。
我们在医务人员身上看到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越是艰险越向前。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忽略自身感受。疫情初期,武汉有大量患者涌入急诊、发热门诊。医务人员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大量非呼吸、感染科的医务人员被调整到一线支援,遇到危重患者时容易紧张无措。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在面对死亡病例时仍然会感到绝望。一些医务人员倾向于压抑这些负面情绪,避免表现出脆弱,因此他们寻求心理帮助的动力不足。其实,求助不完全是脆弱的表现,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利用资源,适时求助。
此刻,医务人员最需要的是轮休,为未来挽救更多患者生命积蓄力量。如果长期在高负荷、疲劳的状态下工作,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加重心理负担。因此,我建议白天有节奏地工作,晚上保证睡眠,作息规律以后,身心才能尽快恢复健康。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调节过程。记得我们刚开始做心理援助时,需要拼命地摸索经验,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封闭会一点点瓦解人的意志,让人变得消沉。规律作息、健康睡眠、听音乐和看电视,能够帮助我们恢复平常心。
医务人员还需要公众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我们在各大医院工作过程中,了解到患者有病痛在身,偶尔会闹情绪,发泄不满。医务人员面对这些发泄时会感到委屈。战胜病魔,需要医患双方的默契配合。为此,我们针对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进行了培训,教授他们简单实用的心理服务技巧“看听问情互励”。在发药、测量体温、打针的时候,就可以做患者的心理评估,并简单干预。同时,教给医务人员一些自我情绪调节的技巧,例如音乐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训练等。医务人员的用心会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相应地,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态度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动层面,应该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光明日报:别让“都挺好”掩盖了心理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