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思琪,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申请加入医院抗疫队伍,服从医院调度安排,绝不退缩,志愿坚守在抗疫第一线。”2020年2月8日,刚刚结束新职工轮转计划的张思琪向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递交了一份炙热的请战书。1998年出生的张思琪是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Ⅱ科最年轻的美小护,2019年8月刚入职。
2月3日,科主任胡克教授带领科室部分人员奔赴东院接管感染11病区时,考虑到她年纪轻,安排留守本部。这可急坏了年轻的小思琪,不光立即递交了请战书,还时不时地向护士长“打探”消息:“护士长,有安排了吗?”“我时刻准备,等您通知。”2月14日一大早,张思琪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开往东院的班车,来到由呼吸科接管的感染11病区。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又迅速蔓延的新冠病毒,光有热情是不够的。1月30日东院已确立为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救治定点医院,张思琪所在的病区不乏病情危重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病人。3月下旬,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转来2位病人,其中一位90多岁的病人由于呼吸衰竭给予气管切开,需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全身多处压疮,并留置有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和鼻胃管等多个管道。
刚入职半年的张思琪心急如焚,虽然已在抗疫第一线工作了一个多月,但护理这样年纪大、病情复杂的病人还是第一次。病人转来的那天,她提前两小时进入病房,全方位了解病人情况,通气模式及各种参数、压疮分期和处理、各种导管置入时间和深度等等一样不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评估,她发现患者痰液特别多,一旦出现气道堵塞,后果不堪设想。
从下午4点到晚上8点,她守着病人一刻都没离开,死死盯住病人和设备,每两小时一次翻身叩背,时刻关注吸痰指征,熟练掌握密闭式吸痰法,直到病人血气分析指标趋于平稳,她那双防护眼罩下的眼睛才显现出一丝欣慰。那时的武汉气温已经很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晚上9点交完班走出隔离病房,头发、内衣早已被汗水湿透,此时距她进病房已整整7个小时。几天后,张思琪浑身皮肤瘙痒,长满了红色皮疹。但她挂念着病人的护理需要连续性,11病区需要呼吸与危重症专业护士,于是悄悄在网上挂号开了药,坚持上岗、从未缺勤。
有人问:“你这么小就上战场,不害怕吗?”她回答:“我是一名呼吸科护士,抗击新冠肺炎,我不上,谁上?有不足之处,可以请教年资高的老师呀!”是的!作为一名呼吸与危重症专业护士,张思琪很清楚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是新冠肺炎的确切传播途径。但是,外表柔弱的张思琪顾不上害怕,她更关注新冠肺炎病人的心理问题。由于隔离治疗,一部分病人出现孤独无助感,这对调动机体自身免疫机制、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非常不利。有一位病人行有创机械通气不能说话,出现明显负面情绪。张思琪全然不顾随时可能喷溅而出的呼吸道分泌物、飞沫、气溶胶所带来的感染高风险,守在病人身边,握着他的手,治疗才得以顺利进行。但她一离开,病人情绪又很低落。“我想了个办法,每次离开的时候都给他打个招呼,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张思琪的这个办法还真管用,她不在的时候病人也能乖乖地接收治疗了。
“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招呼,实际上是从细微之处告诉病人我随时都在关注他,让病人安心。”张思琪说。至于自己面对的风险,她倒是很乐观:“按照平时医院训练的那样做好防护就不怕啦!我不怕,病人才有勇气战胜疾病。就连一起工作的新疆援鄂医疗队的老师都夸我既勇敢又能干呢,那就更不能辜负老师们的信任和鼓励了!”
随着东院在院新冠肺炎病人的清零,张思琪结束了一线战斗。在谈到这次抗疫的感受,她把收获放在第一位。“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在专业理论和技能上得到巨大提升,前辈们敬业奉献、勇挑重担的精神也时刻感染着我。我要告诉护士长,等科室恢复常规医疗后,可以把我放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要知道防护眼罩里全是雾气和汗水,我打针也是一针见血的!”
张思琪,一个不满22岁的年轻女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Ⅱ科团队里的老幺,就是这样率真、果敢,在经历“红区”的洗礼之后,勇敢、担当、不惧风雨更时刻伴随着她这朵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