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8月19日下午,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做出突出贡献,打遍武汉、吉林、北京三大抗疫战场,蜚声全国的“猎毒女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李艳教授荣膺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
中国医师奖是国务院审批的医师行业最高奖,旨在通过表彰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师队伍的优秀代表,展示当代医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精神风貌,弘扬我国医师开拓进取、刻苦钻研,在医学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贡献,促进我国医师队伍的行业建设和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今年全国共评选出80位获奖者。
当日上午,李艳教授还作为全国检验医学领域的唯一代表,受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医务人员座谈会,并作会议发言。据悉,此次医务人员座谈会发言代表全国仅10人。
“把医疗事业作为终生的社会责任,将毕生所学的检验技能尽付现在与未来!”对于此次荣获中国医师的最高荣誉,李艳教授深受鼓舞,同时感到责任重大。
她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是一次重大考验,全体中国医师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经受住了这次考验。面对疫情威胁,她所带领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团队是毫不退缩的“病毒猎手”,在疫情发展的困难时期所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为疫情的有效控制以及夺取疫情阻击战、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
结合自己打遍武汉、吉林、北京三大抗疫战场的经历,李艳表示,通过大半年的抗疫考验,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不仅具备了科学防控的强大基础,更锤炼出了快速的应急应变能力。这次疫情让国家认识到检验医学这个学科的重要性,疫情当前我们是毫不退缩的“”病毒猎手”,在疫情发展的困难时期所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为疫情的有效控制以及夺取疫情阻击战、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
李艳表示,我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有快速的应急应变能力,我们有科学防控的基础,即使秋季疫情反复,我们也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战役。
转战鄂吉京三地抗疫的
“猎毒女王”
李艳教授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她带领的团队率先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检验量居全国医院之首。
她创新运用了新冠病毒灭活预处理、纳米孔靶向测序、IgG/IgM抗体检测评估等技术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率,攻克假阴性难关,降低了医护感染的风险。特别是纳米孔靶向测序方法,结合了病毒靶向扩增和纳米孔测序长读长、实时数据输出的优势,首次实现测序后4小时内高敏感性、高准确性同时检测SARS-CoV-2和其他10大类、40种呼吸道病毒,还可实现对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进行检测,监控病毒的突变以及对病毒进行分型。相关成果被国家卫生健康委采纳得以广泛应用推广,并在《Small》、《中华检验医学》等知名期刊上发表。
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李艳教授又先后奔赴吉林、北京驰援。她充分运用武汉经验,着眼突发地检测“提速增量”的目标,短期内提升了当地检测能力,实现“应检尽检”和“随来随检”,并为今后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储备了足够的检测能力。奋战一个多月,检测了数以万计的病例,两地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李艳也被誉为“转战三地的猎毒女王”。
李艳教授长期从事检验医学的临床研究、技术攻关、学科平台建设、基层帮扶以及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1 冲锋在前,抗击疫情担使命
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时,武汉虽然不是疫情中心,但是作为检验科主任,李艳教授第一时间组建了检验战队,入驻隔离病区进行疑似病例的标本检测工作。
2019年12月武汉出现不明肺炎病例,面对未知的传染病,她主动上前,再一次将丰富的经验与精湛的技术化作抗疫武器,为武汉及全国的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全省医疗机构中率先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主动承担外单位检测任务
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发声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李艳教授在得到国家卫健委的允许后,当天联系国家疾控中心推荐的试剂厂家,紧急采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连夜对试剂进行验证并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在湖北省是第一家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医疗机构。
他们采用科学的手段不断的优化流程,迄今已完成25万余例核酸检测,并创造了单日检测5835例的纪录,成为蜚声全国的“病毒猎手”团队。
在最早期湖北省核酸检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李艳主动接受武汉市及湖北地区等46家机构送检的样本,为武汉市及湖北省的防控工作作出了重大表率和突出贡献。
首创病毒灭活预处理检测方法,降低医护感染风险
1月底疫情爆发,国家在防控上提出要求,要求三级医院都要开展核酸检测,当时仅有省、市疾控和武汉市几家大医院开展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仅凭这几家实验室,即使超负荷工作也无法满足疫情控制的需要。
李艳教授团队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并验证56℃45min灭活病毒对新冠核酸检测没有影响之后,第一时间将检测前病毒灭活的经验上报国家管理部门,并指导其他单位开展核酸检测,经国家推广后,湖北省共有218家实验室(其中武汉市78家)立刻投入到核酸检测工作中。
随后李艳组织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临床实验室操作规范的建议》,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上,将武汉经验分享给全国同行,让同行安全的实施检测工作。包括推广快速提升核酸检测效率的方法,被国家定义为“李艳工作法”。
PCR+NTS多重手段并举,攻克“假阴性”难关
2月份的时候,武汉发现很多疑似患者肺部CT明显病毒性肺炎征象但是一次或多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为了应对当时情况的需要,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五版诊疗方案中,甚至在湖北地区增加了“临床诊断病例”,将胸部CT作为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
作为检验人,李艳教授知道这是检验指标中的“假阴性”现象,而这种现象是由于检测所用的RT-PCR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所造成,于是,李艳带领团队联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蓝柯和药学院刘天罡共同攻关:
(1)针对RT-PCR灵敏度低的局限性研发了基于数字PCR技术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直接将检测的灵敏度提升了两个数量级;
(2)针对病毒的变异和扩增片段少的局限性开发了基于纳米孔靶向测序技术研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尤其是纳米孔靶向测序的方法,可以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一共29种型别的呼吸道病毒,还可以对新冠病毒进行分型(L型和S型)并发现病毒的基本突变。
在疫情最紧张的2月和3月份,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一共为300多位患者提供了检测服务,不仅对荧光PCR方法的漏检起到了弥补作用,减少了假阴性,还为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该方法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过程撰写的论文《Nanopore Targeted Sequencing for th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Detection of SARS-CoV-2 and Other Respiratory Viruses》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Small》上,为全球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率先开展和评估了IgG/IgM抗体检测在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诊断上的价值
2月中旬市场上逐步出现了关于新冠病毒特异性IgG/IgM抗体的研究,李艳教授团队在全国最早开展新冠病毒IgG/IgM抗体检测,并通过284例患者的样本,对IgG/IgM抗体检测在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诊断上的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估,发现在核酸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中,抗体的检出率高达94.7%,可以有效避免核酸检测假阴性而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漏诊。
随后他们率先将IgG/IgM抗体检测纳入到患者入院和出院的常规检测中,研究成果《血清2019新型冠状病毒 IgM和IgG抗体联合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诊断价值》第一时间在国内于2月27日在线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上,很快就被广大同仁转载和引用,为其他医疗机构开展IgG/IgM抗体检测提供了数据支撑。
3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七版诊疗方案将特异性IgG和IgM抗体列入到指南中作为确诊的依据之一。
成功控场武汉,支援首都和吉林
5月18日,武汉保卫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而有着4个中高风险区的吉林市疫情仍较严重,尽快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快速准确的核酸检测是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一纸调令,点名李艳教授团队赴吉林支援。
李艳教授带领团队赴吉9日,夜以继日的工作,一举扭转战局,圆满完成了“提速增量”任务:
短期内提升了吉林市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能力,实现“应检尽检”“随来随检”,并为今后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储备了足够的检测能力;
她提出的因地制宜优化流程和准入制度,实现当地检测能力3倍至10倍增长“两步走”的专业建议,破解吉林“检测难”的瓶颈,得到了当地医疗机构的认同和政府的肯定。
6月初,北京“新发地”市场出现聚集性疫情,国家又一次点名,由湖北省卫健委派遣,6月20日李艳带领18人的核酸检测团队驰援北京,奋战21个日夜,完成11000余人次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圆满完成了北京的疫情防控工作的任务。“李艳工作法”一次又一次被验证。
2 创新攻关,检测技术争一流
疫情期间的突出表现源自多年积攒的雄厚实力,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换来的厚积薄发。
1998李艳加入了湖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2000年湖北医科大学与武汉大学合并,又称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人员结构差,检测设施设备简陋的条件下,组建专业团队,引进各专业技术平台,并逐步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引入到国内,在国内率先提出了2小时急诊检验的概念,淡化门诊检验和住院检验分开管理的模式,逐步发展为以病人“标本”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优化检验流程,并逐步实现了实验室自动化,提升了实验室的效率。
随后,将先进的分子诊断作为学科的重点发展领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2010年学科已经具备了普通PCR、荧光PCR、Sanger测序、生物芯片、细胞遗传平台等检测技术平台,开展了传染性疾病分子诊断、遗传病分子诊断等特色检验项目,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正因为学科在分子诊断方面的突出表现,获批了首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平台和条件。
2013年李艳带领学科通过了ISO15189认可,检验报告全球互认;并在国家的支持下逐步引进了二代测序技术、高通量生物芯片技术(液态芯片、固态芯片)、纳米孔测序技术、质谱检测技术等国际领先的检测技术平台,并在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努力做其他医院做不了的项目,例如基于质谱技术开发了内源性和外源性痕量小分子物质检测方法,基于纳米孔测序技术开发了能够一次性检测样本中所有真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的检测方法等。
尤其是纳米孔测序技术,2018年,国内首先将该技术引入,也是全球最早将该技术用于临床疾病检测的团队之一;在2019年12月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基于该平台研发了一次性检测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呼吸道常见的共29种病毒的检测方法,在不到6个小时的时间,不仅能同时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还能对病毒进行分型,发现新的基因突变等,对疫情的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李艳带领的团队基于上述平台研发和开展了个体化医疗相关的检测项目600多项,获授权国家专利16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帮扶带动,专科医联助基层
“一个人的优秀,并不代表一个学科优秀,一个学科优秀更不代表一个领域的优秀”,这是李艳始终坚信的一个道理,也是她始终践行的价值观,只有这样,一个学科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才有发展的希望。
2007年李艳任武汉市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将武汉市和周边八所城市联合起来,致力于“1+8城市圈”检验医学的同步发展;
2017年李艳任湖北省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成立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专科医联体,吸引了湖北省100多家医疗机构的参与;
2018年李艳利用学科的分子诊断平台,为湖北省及周边地区近200家医疗机构的孕妇提供“微创产前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的检测工作,截至目前已为11万多例孕妇提供了检测服务,避免了200余例先天缺陷胎儿的出生;
2019年李艳基于中国老年医学保健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这一平台,在国务院老龄办的支持下,作为牵头单位和负责人成立了“老年慢病(检验医学)专科医联体”,更是将广大基层医院纳入到医联体的范围之中,点对点帮扶,通过学术讲座,继续教育,现场调研和指导等方式,两年共计现场指导25次,足迹遍布湖北所有地区,举办继续教育17次,培养基层检验人员3200多人次,并建立了医联体工作联系群,基层人员有专业方面的疑惑随时请教,随时回复。
两年来,李艳几乎没有一个周末能够完整的休息,不是在帮扶就是在帮扶的路上。她将技术和管理的经验分享给基层医院,尤其是在基于疾病谱的临床检验诊断路径方面的经验,在全国检验领域独领风骚,所做的这一切为的都是提升基层医院临床检验诊断能力。
4 栽桃育李,立德树人涌后浪
医者仁心,李艳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也是一位仁厚高洁的师者。
作为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临床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在从教的二十年里,她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生21人,硕士生79人,为检验医学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青年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多次参与专业教学规范和指南的编写修订工作。
李艳长期从事“神经-内分泌-炎症”网络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以期对疾病的早期辅助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她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课题15项,获批专利1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北省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77篇。
笔耕不辍、诲人不倦,李艳总是用科研的思维、探索的精神和丰满的人生格局影响着新一代检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