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21年12月4-5日,第十一届珞珈脑血管病暨神经变性疾病高峰论坛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聚焦脑血管病和神经变性疾病的前沿进展,依托线上会议平台,向线上线下的数千名参会人员分享了最新的学术前沿。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张兆辉教授任大会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高华教授致开幕辞,王院长表示,珞珈论坛的建设历经十余年,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论坛继续发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建设的作用,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王高华院长为大会致开幕辞
张兆辉教授主持大会
曾进胜教授致辞并授课
何士大教授授课
陈海波教授致辞并授课
汪凯教授授课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曾进胜教授为大会致辞,并解读了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评估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随后,中国卒中学会何士大教授分享了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中心的建设信息。许予明教授以河南省为例,生动诠释了脑卒中分级管理的具体落实方法。朱榆红教授则以云南为例,分享了区域卒中中心建设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李国忠教授、何志义教授、何俐教授、杨旭教授分别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出发,从不同角度讲授了急性后循环坏死、原发性头痛和持续性姿势性知觉性头晕。曹学兵教授、高鹏教授和夏磊教授则从区域卒中中心建设的角度细化了卒中防治的网络化、卒中中心的级联化建设,紧密呼应了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中心的建设、点亮了全国性卒中中心建设的蓝图。着眼于卒中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胡波教授、王芙蓉教授、李淑娟教授、彭小祥教授、张蓓教授结合指南和实际治疗经验,分享了卒中抗凝治疗的诊疗用药体系;肖国栋教授、柯伟教授则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手术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脑血管病治疗中的血管再通、特殊病变条件下的CAS术及脑动脉夹层诊治。
5日,珞珈论坛热度不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陈海波教授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和行为神经病学组组长汪凯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并进行学术讲座,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春风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商慧芳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王丽娟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玲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徐浚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涛教授分别介绍了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产生、对患者的影响和目前的治疗及研究现状。各位讲者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自己数十年来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悉数分享给参会人员,勉励神经退行性疾病从业者砥砺前行,以患者为中心,将缓解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作为调整临床诊疗用药的重要原则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力。
山东省立医院杜怡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滕军放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万金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章军建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泓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张振涛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刘宝辉教授则从基础和临床研究角度出发,展示了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相关神经变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诊断、队列研究和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并分享了包括rTMS经颅磁治疗、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新兴治疗手段。整场会议涵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和管理、基础研究靶点和临床研究前沿,参会人员反响热烈,线上参会人数近四千人次。
珞珈论坛历时十一届,十余年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一道,共同促进了论坛的发展,论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展望未来,无论是急性脑卒中这类分秒必争的“急病”,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类需要社会关注、医疗支持、家庭参与的“慢病”,都是珞珈脑血管病暨神经变性疾病高峰论坛始终关心、致力解决的主要问题,论坛将不断努力、汇聚人才、脚踏实地,以期成为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地区间交流的稳固桥梁、相关疾病从业者互联互通的扎实纽带、专业学生增广见闻、树立从业使命感的强有力依托和广大患者寻求医疗援助的恒久港湾。(神经内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