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22年6月6日,是第10个中国房颤日。为强化房颤及心血管疾病筛查,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坚持以预防为主,推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房颤中心响应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号召,在省卫健委发布《湖北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方案》等通知精神指导下,心内科开展了线上全国高水平专家心脏健康科普宣教和线下义诊活动(首义院区民康楼一楼大厅、光谷院区门诊大厅)。
首义院区义诊现场
光谷院区义诊现场
6月6日下午,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黄从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杨艳敏教授做客《人民名医》第616期、心血管健康第46期直播《关注房颤,预防卒中》相关话题并与网友朋友们在线互动答疑,截止发稿前,共有35.3万人观看。活动先后还邀请心内科主任江洪教授、心律失常专科黄鹤教授、赵庆彦教授、吴钢教授、刘育教授等分别在《大楚网》、《武大云医-健康教育》等媒体窗口进行房颤诊治相关话题科普讲解及直播答疑活动。自房颤日起至7月初的一个月内心血管内科还将持续开展心血管义诊及心律失常筛查进社区活动。
人民好医生直播间-赵庆彦教授、高连君教授
“分级诊疗 规范抗凝”江洪教授接受大楚网采访
健康教育-黄鹤教授
健康教育-赵庆彦教授
健康教育-吴钢教授
健康教育-刘育教授
据黄从新教授介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今年通过开展的一项全国性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成年人房颤患病率为1.6%,证实我国成年人中房颤患病率较既往研究有所升高,也是目前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流行病”,且有很高的“致残、致伤、致死率”。由于房颤给患者、家庭、社会均带来巨大的负担和危害,2013年3月19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八大学会联合发起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中国房颤日”,旨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减少房颤带来的危害。十年来,致力于房颤防治的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房颤患者的健康,并在全社会人群中开展房颤的预防性工作。中国房颤中心联盟正是开展我国房颤防治工作的主力军之一。自2017年以来,目前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已在26个省成立了省级房颤中心联盟,全国1500多家医院注册,700余家医院通过了房颤中心建设的验收,2017年房颤患者抗凝率是30%,截至2021年9月,房颤抗凝率已达70%,这一数据的提升就是对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工作最好的肯定。我们的目标是在我国构建一个落实房颤全程管理、科学管理、同质化管理的管理体系。但当前公众甚至医生对房颤的认识仍存在两个低估:其一,低估了房颤的患病人群;其二,低估了房颤的危害。黄从新教授强调,公众、医护、社会力量应拧成一股绳,携手共进,尽快构建科学的房颤防治体系。
专家们在义诊中呼吁,房颤可防可治,但我国百姓对房颤的知晓率却很低,对疾病的风险认识严重不足,所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大众对房颤的认知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中老年人诊治房颤,第一要定期查心电图;第二要严格控制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高危因素,一旦得了上述疾病应积极规范治疗;第三要规范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悦,积极锻炼身体,房颤还与不良生活习惯和精神紧张有关,需对日常的工作、生活进行很好地调节,一定要减少饮酒量,最好戒酒。另外,房颤还和肥胖、夜间睡觉打呼噜等因素有关,总之,房颤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需要综合地管理才能做好预防。房颤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有关房颤的知识,做好预防,就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房颤引发的卒中是可预防的。而对于已经出现了房颤的患者,应该及时到正规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就医,根治房颤,切不可拖延时间。(胡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