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医院主站
  • 心内

    心血管内科系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入选国家疑难心血管病提升工程,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国家985工程II期、III期重点建设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III级实验室,卫健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特色学科,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急性心血管病医疗救治中心和胸痛中心,湖北省房颤中心,湖北省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模式动物中心,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于1972年由内科学分出,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建制。自独立建制以来,以临床为本,全面开展心血管病的临床防治及新业务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同时注重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经过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并已搭建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平台,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提升了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成了承担国家和湖北省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

    本学科由心内I科(冠心病I病区)、心内II科(冠心病II病区)、心内III科(心律失常中心)、心内IV科(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心内Ⅴ科(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暨心衰中心)、心内VI(疑难复杂病变介入诊疗中心)、心脏监护病房(CCU)、心功能科、心导管室、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模式动物中心、《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组成。开放床位350张,医教研队伍200余人,年门诊量约17万人次,年出院人数约1.2万人次,年均手术量约万余台。

    心内科目前在编工作人员292人,包括医师108人、护理人员157人、医技人员7人、研究人员2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105人,具海外留学背景30余人。拥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等。学科组织牵头制定专业指南2项、参编27项。

    本学科能够开展心血管疑难危重症诊断所需要的常规辅助检查,如经胸、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脏超声造影、核素显像定量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等检查。同时本学科配备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IABP)、体外肺膜氧合仪(ECMO)、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血管内超声诊断仪(IVUS)、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融仪、冷冻消融仪、高端血管造影机、PET-CT/MR影像系统等一系列先进设备。

    成果获奖

    本学科主持和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国家重大疾病防治科技行动计划-心血管病防治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湖北省重大条件平台项目、武汉市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等各类项目200余项,在Nat Med (IF 30.641)、Circulation(IF 23.054)、Physiological Reviews(IF 24.014)、J Am Coll Cardiol(IF 18.639)、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15.6)、PNAS(IF 9.58)、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9.544)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近50部,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13项。2018年自然指数(英国自然集团)排名居全国医疗机构第10位。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我院心血管病学排名全国第四。

    在全国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12部,主持和参与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湖北省“九五”攻关等研究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1项。

    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重视对各种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历程,已打造出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各种心血管病的诊治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介入方法治疗各类心血管疾病水平国内先进,部分领域国际先进。

    学科开展的特色诊疗技术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PCI治疗、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心脏瓣膜狭窄的球囊成形治疗,年均开展例数不断增加,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开展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新活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复律技术、三维指导下房颤射频消融术、冠脉光学断层扫描(OCT)、准分子激光消融术、希氏束起搏技术、准分子激光消融术等新技术新业务。其中经桡动脉射频消融术独步国际;2017年成立疑难复杂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心,主攻复杂疑难心脏介入手术,其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

    地址

    消化

    本学科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国内较早成立的西医专科之一。1958年成立消化内科专业组,1985年消化内科从大内科中划分成为独立的临床专科。在国内权威消化内科专家于皆平教授、沈志祥教授、罗和生教授、于红刚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全体员工秉承“严谨认真、求实创新”的理念,在服务广大患者的同时,使科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本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数据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专家组评审专家、湖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微循环学会消化疾病微创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所在单位;湖北省消化内镜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湖北省消化内镜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Ⅱ级实验室,消化系统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医学院消化与肝病研究所、消化系病研究室。担任全国20多种学术杂志的常务编委和编委。

    学科技术力量雄厚,有教授、主任医师1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博士生导师于皆平教授、沈志祥教授、罗和生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于红刚教授是国内知名消化系疾病专家,对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疾病的诊治深有心得,尤其在内镜诊治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学科设有知名专家、专家、专科、专病门诊、住院病房(病床104张)、消化内镜中心、胃肠动力检测室、消化与肝病研究所。近5年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多篇研究论文发表于Gut,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CS Nano, Cancer Research, Endoscopy, Oncogene,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等期刊。开展新业务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120余项。截止2021年6月,学科消化内镜人工智能(AI)领域相关文章总影响因子超140,居世界第一。主编专著20余部,开展新业务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120余项,每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30余人。

    特色诊疗

    1. 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剥离术(ESD)和切除术(EMR)

    2. 经内镜乳头肌切开取石术(不开腹)治疗胆总管结石;

    3. 经内镜胆管、胰管支架置放术治疗阻塞性黄疸内镜;

    4.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注射和套扎术,用于治疗和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5. 食管扩张术和支架放置治疗良、恶性疾病引起的食管狭窄,使病人能顺利进食;

    6.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胃肠道息肉;

    7. 经口内镜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

    8. 痔疮内镜下硬化术;

    9.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

    10. 超声内镜提高了粘膜、粘膜下病变及胆胰疾病的诊疗水平,开展了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和胰腺假性囊肿引流、腹腔神经丛阻滞;

    11. 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

    12. 装备了湖北省第一台双气囊小肠镜,率先实现了全小肠疾病的准确诊断;

    13. 胃肠及胆道动力检查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

    14. 炎症性肠病的系统治疗;

    15.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16. 装备了胶囊内镜设备,包括进口GIVEN公司和国产金山公司两套系统,是无痛、无创、无交叉感染,一次性使用的小肠疾病检查手段;

    17. 人工智能辅助的消化道早癌诊断系统。

    业务范围

    1、食管疾病:包括返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良恶性肿瘤;

    2、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急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4、功能性肠胃病、炎症性肠病、结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5、上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小肠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6、胆石症(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以及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7、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诊断与治疗;

    8、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囊肿、肝脓肿的诊断与治疗;

    9、腹水的诊断与治疗;

    10、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

    联系方式

    027-88041911-82243(14楼病房)、81235(15楼病房)-88508(内镜中心)-88469(研究所)



    呼吸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系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全国首批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全国首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中心,中国肺癌防治健联体肺癌早诊早治中心以及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中心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成员单位,国家呼吸临床中心危重症协作组成员单位。我科自20世纪50年代就已单独设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发展为拥有呼吸病研究室﹑住院病房﹑呼吸危重症病房(RICU)﹑肺功能室及呼吸内镜室等功能完整的现代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年门诊量11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近8000人次,年气管镜检查及治疗超4000人次,全面开展呼吸内镜介入诊断与治疗技术;年开展肺功能检查10000人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包括三个亚科,分别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1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2科、东院区呼吸内科;七个单元:普通病房、呼吸与危重症监护病房、肺功能室、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PPD室、呼吸内镜与介入诊疗室、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中心。现开放床位174张,医生4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8人。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项、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近三年发表SCI收录论文数4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80余篇。参与本科生教学课程改革,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建立了完备的呼吸系疾病研究室。学科成员的学术任职学会包括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救援协会重症分会、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呼吸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睡眠医学专委会、湖北省医学会呼吸分会、武汉医学会呼吸分会、湖北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会、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呼吸分会、武汉市防痨协会和湖北省肿瘤协会肺癌专家委员会。

    成果获奖

    2003年、2005年和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201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

    睡眠呼吸暂停;肺部感染性疾病;慢性气流受限性疾病(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间质性肺病

    研究生培养成果

    已培养硕士生130余名,博士生30余名。目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9名,硕士生15名。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研究生毕业后,或出国深造,或就业于三甲医院。

    前景发展

    全面夯实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创建国内外一流呼吸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泰康楼8楼和13楼;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5号楼10楼


    肾内

    肾内科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武汉大学泌尿系疾病研究所肾脏病研究室,武汉市肾脏病重点实验室,系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卫生部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中心,湖北省肾病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
    本学科自建立以来,以临床为本,全面开展肾脏病的临床防治及新业务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同时注重肾脏病的基础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不断创新临床诊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形成了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紧密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成为自己特色与优势。经过近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并已搭建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平台,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提升了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成了承担国家和湖北省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
    本学科由3个病区、2个血液净化中心、腹膜透析中心、肾移植中心、电镜中心、肾脏病理实验室、肾脏病基础研究实验室组成。现有床位108张,2019年门诊量20万人次左右,出院人数8000人次,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
    在职人员65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全国学会副主任委员(副会长)2名,常委2名,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3名、副主任委员3名;10人分别担任全国及省级杂志副主编及编委。80%医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中青年医师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是全省规模较大的肾病内科专业之一。现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近几年有3项成果通过鉴定,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发表各类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7篇,1区论文1篇,2区论文8篇,获得专利5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专著5部,副主编、参编15部。
    学科带头人丁国华教授是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兼任国际肾脏病学会、美国肾脏病学会、欧洲肾脏病学会会员,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亚太医学免疫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委、湖北省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湖北省医学会肾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湖北省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肾脏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北省透析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国家及部级课题1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美国科研奖2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
    科主任王惠明教授兼任湖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微循环学会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肾脏病专委会常务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负责2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 20余篇。近年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J Biol Chem、J Immunother、Mol Immunol、Frontiers in Genetics等杂志。“王氏腹透导管技术”创立者。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特色诊疗:
    一、基于肾脏病理的肾脏病诊治技术
    我院是本省最早开展肾穿刺活检的医疗单位,本学科拥有独立的肾脏病理实验室,全面开展肾脏常规病理、免疫病理、超微结构病理和分子病理技术。超微病理是肾脏病理不可或缺的诊断技术,我院也是华中地区唯一配备超微病理诊断设备(电子显微镜)的医院(全国也少有),极大地保证了我院肾活检病理诊断技术的准确性。目前年肾活检数量近1000例,其中近40%标本来自于武汉市及省内各大医疗机构,并对外院肾活检标本提供阅片指导,肾活检数量、诊断水平和辐射能力位居全省前茅。
    本学科在保证诊断准确性的基础上,追求针对疑难病病理诊断的零误诊率和漏诊率,其病理诊断水平深受国内同行认可,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肾脏病理诊断中心。
    基于肾脏病理诊断技术平台,遵循国际肾脏病学界权威诊治指南,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保证疗效最优化、副反应最轻微。
    二、先进完善的血液净化技术
    本学科设有国际一流的血液透析中心,并开展了目前国内外所有最先进的血液透析技术,包括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大量的终末期肾衰患者在血透中心得到良好的治疗,不仅延长了生命,还显著改善了生活质量,部分透析患者在本中心透析达10-20年之久。近年来还开展了连续性血液净化、血脂清除、免疫吸附等新型血液净化技术,在肾脏替代、免疫调理和内环境重建中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体外血液净化的一组治疗技术,同常规血液透析比较,其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溶质清除率高,清除炎性介质,提供营养支持,不易发生失衡和反跳,不受水处理装置限制等优势,广泛用于肾脏病和非肾脏病领域的治疗。本学科自1998年开展CRRT治疗,是全国最早开展此项治疗技术的单位之一,目前拥有6台CRRT机器,年CRRT治疗1000余例次。CRRT在治疗脓毒血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重症胰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疾病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精湛的血管通路技术
    精湛的动静脉内瘘构建技术: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有效实施血液净化的前提,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最佳的血管通路,本学科始终把自体动静脉内瘘放在优先的地位。目前常规低位内瘘成形术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2年内瘘成活率达90%。此外,随着糖尿病患者和老年患者在透析人群中比例不断增加,自体内瘘使用时间延长,常规内瘘血管资源逐渐耗竭,开发更多的内瘘血管资源也迫在眉睫,我科已在复杂、疑难内瘘的构建上已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已成功建立自体低位内瘘、前臂血管转位/移位内瘘、前臂人工血管/移植血管内瘘、上臂自体血管/人工血管内瘘(高位瘘)的一体化内瘘构建策略,进一步开发透析血管资源,延长透析生命。必要时,针对内瘘血管极度匮乏或耗竭的血液透析患者,可与血管外科合作建立下肢和躯干部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内瘘,最大限度开发血管资源建立血管通路,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宝贵的“生命通路”。
    精细化的血管通路维护技术:科室制定了各种血管通路的医疗护理常规,包括术前评估、术前护理、术后临测、患者教育、并发症处理等环节,最大限度保护已构建好的血管通路,延长血管通路使用寿命。在血管通路感染的控制、长期导管纤维蛋白鞘和血栓形成的预防和处理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有效的延长了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此外,本学科和血透中心还针对外地血透患者的疑难内瘘,提供“翻修”、“试瘘”和后续穿刺指导服务,尽可能地为血液透析患者保驾护航。
    四、独特先进的腹膜透析技术
    腹膜透析是尿毒症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占用医疗资源少、组织相容性高、残肾功能保护好、无经血液传播疾病风险等优势,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居家肾脏替代手段,已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极力推广。2011年作为卫生部第一批“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单位,本科室于1986年在湖北省内已率先开展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又率先在省内开展自动化腹膜透析、腹膜透析充分性评价及应用“O”set系统、双联系统,提高了透析充分性,减少了透析并发性的发生。感染和腹透导管移位是腹膜透析最常见并发症,本科室针对腹膜透析的各个环节制定详细的诊疗方案,以预防为主,通过加强宣教,改良置管方式等多种手段,已摸索出一套完整有效的诊疗方案,最大限度延长腹透导管的技术寿命。
    本科室于国际上首创王氏腹膜透析系列导管技术(包括王氏钳辅助的腹透开放置管微创固定术、王氏钳辅助的保留隧道导管复位术、王氏钳辅助的腹透微创置管并固定术)。这项技术揭示了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力学机制及防治策略,形成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上完美解决了导管移位并发症、实现了腹透微创快速置管,手术难度大大降低,是腹膜透析技术史上的重大技术创新;研发了以王氏钳为核心的系列手术器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为这项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正在向全国大力推广。 在腹膜透析随访管理方面,设有专职护士通过各种渠道远程管理,将透析服务延伸到院外,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和生活督导,最大限度保证居家腹透的安全性、有效性。近期,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将居家腹透信息通过APP后台收集、管理、预警,提高了随访效率和服务容量,并将进一步提升腹膜透析的质量,提高腹透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本科室有腹透长期随访病例近600例,达省内领先水平,位居全国知名腹透中心前列。
    五、肾脏病介入技术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并发症的介入治疗:本科室与放射介入中心、超声介入中心联合开展放射或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置入(Stent)+溶栓,治疗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伴发的外周或中心静脉狭窄、栓塞等并发症,为各种疑难复杂的血管通路并发症患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极大延长了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
    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也是高血压难以控制的常见原因之一,不仅药物控制不佳还是某些药物使用的禁忌症,内科药物治疗非常棘手。随着老年化社会到来,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逐年增加,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现状不容忽视。肾动脉狭窄可行血管造影检查确诊(金标准),如肾功能异常可行超声造影,可最大限度减少造影剂的肾毒性。如诊断明确,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广泛认可,关键在于早期合理的诊断。
    顽固甲状旁腺亢进的射频消融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尿毒症患者常见并发症,可导致尿毒症患者出现骨质疏松、骨骼畸形、病理性骨折、转移性钙化(皮肤、心脑血管),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透析患者严重的甲旁亢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手术切除甲状旁腺。我科与超声介入中心合作在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的甲旁亢,具有创伤小、操作时间短、避免全麻、疗效明确的特点,为继发性甲旁亢患者的微创治疗带来福音。

    成果获奖

    获得专利5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

    内科诊疗: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隐匿性肾炎、 IgA肾炎等。
    2、继发性肾脏疾病:
    (1.)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乙/丙肝相关性肾炎、肝肾综合征、肿瘤相关性肾病等;
    (2.)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高尿酸性肾病、肥胖相关性肾病等;
    (3.)多发性骨髓瘤肾病、轻链病肾病、、肾淀粉样病变、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损害等;
    3、急慢性尿路感染:急慢性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复杂性尿路感染等;
    4、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慢性间质性肾炎(药物、毒物相关)、肾小管酸中毒等;
    5、梗阻性肾病(结石、肿瘤及其他原因导致输尿管梗阻、肾脏积水、损伤);
    6、遗传性肾病: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症)、薄基底膜病、Fabry病等;
    7、肾脏囊性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多囊肾病、单纯性肾囊肿;
    8、慢性肾衰竭的非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结肠透析)。
    肾脏病理诊断:
    1、B超引导下行肾穿刺活检
    2、肾脏病理、分子病理和超微病理诊断
    血液净化技术:
    1、急性肾衰竭、重症胰腺炎、重度高脂血症、重度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度肝衰竭、脓毒血症以及各种中毒的血液净化治疗;
    2、全面的血液净化技术应用:规律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浆置换、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分子循环吸附系统(MARS人工肝);
    3、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构建与维护: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人工血管内瘘构建术、自体移植血管内瘘成型术、超声引导下临时中心静脉透析导管置入术、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置入/更换术、各种血管通路并发症(狭窄、血栓形成、内瘘肢体肿胀、假性动脉瘤)的处理。
    腹膜透析技术:
    1、腹膜透析导管技术
    2、腹膜透析营养管理
    3、家庭腹膜透析远程规范化指导
    肾脏相关疾病的介入治疗:
    1、透析相关血管通路介入治疗:放射或B超引导下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支架置入(Stent)治疗透析血管通路狭窄或闭塞;
    2、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3、超声介入治疗:
    (1.)B超引导下甲状旁腺射频消融术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2.)B超引导下行单纯性肾囊肿穿刺硬化术。

    研究生培养成果

    已培养硕士生120余名,博士生50余名。目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20名,硕士生30名。 研究生毕业后,或出国深造,或就业于三甲医院,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中流砥柱。

    前景展望

    医疗质量、科室管理、学科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迈上新的台阶,争创国际一流肾病专科。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泰康楼10楼、11楼;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5号楼6楼,7楼,8楼

    内分泌

    学科历史沿革、学科建设成果、各类平台、所获荣誉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发展是伴随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历史脚步而前行的。在历届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经历近半个世纪的艰辛拼搏,我科在医、教、研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湖北省内分泌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学科是全省较早成立的内分泌专业科室之一,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临床药物实验基地,湖北省糖尿病防治办公室所在单位。

    人员结构、先进设备、科研教学成果等。我科具有强大的医疗技术力量和舒适的治疗环境。病房位于安康楼5楼,开放病床46张,每年收治省内外患者2000余人,年均门诊量逾5万人次。本学科诊治病种涵盖糖尿病、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痛风、高尿酸血症、骨代谢、内分泌性高血压、性腺、肥胖、矮小症等内分泌各个领域。依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国际先进检测设备,配备有胰岛素泵、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仪、双能X线骨密度仪、免散瞳眼底照相、全自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仪、内脏脂肪检测仪,可进行各种激素水平及基因测序检查。

    科室拥有良好的学术梯队,全科医师均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6人,多人有在国外学习及工作的经历,具有很强的研究实力和充足的后备力量。我科多名专家担任全国省市各级学科内分泌领域的领导职位:湖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名及委员2名,湖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名,湖北省老年学学会内分泌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1名,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1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委员1名,湖北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委员各1名,湖北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1名。

    人才的培养是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我科一直致力于医学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的培养工作。迄今为止培养省内外进修生数百名。我科每年举办一次“内分泌代谢疾病珞珈论坛”继续教育学习班,吸引全省各地的同道参会。同时长期致力于省内外各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建设,定期指派专家深入基层对口帮扶,切实提高地方医疗服务能力及水平。

    在科研领域,我科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50篇。先后出版了《糖尿病保健学》、《新编糖尿病保健学》、《内分泌科住院医师手册》、《下丘脑-垂体疾病现代治疗》、《围术期麻醉相关高危事件处理》等多部专著,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内科学》教材。担任多本核心杂志常务编委。

    血液

    血液内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湖北省血液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副组长、湖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湖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所在单位。

    血液内科于1960年成立血液专业,1995年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建制。自独立建制以来,以临床为本,全面开展血液病的临床防治及新业务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同时注重血液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创新临床诊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形成了基础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成为自己特色与优势。经过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

    血液内科由门诊,病房和实验室三部分组成,现有开放床位64张,年门诊量1万5千人次左右,年出院人数2000人次,医疗辐射能力覆盖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等省。

    在编工作人员38人(医师14人、护理人员21人,实验室技术人员3人。其中高职5人)。

    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荷兰交流基金和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统计源论文200余篇。

    科主任高清平教授,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血液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副组长;武汉市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血液学杂志》常务编委,《临床内科杂志》编委,《内科危急重症杂志》编委,获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主编或副主编著作4部,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荷兰合作项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SCI和国内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传染

    感染性疾病科是我院创建之初的主要科室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湖北省传染病学界享有盛誉。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内设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病毒学分室,武汉大学消化与肝病研究所肝病研究室。全国肝胆疾病防治技术示范基地。

    感染科医师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导师3人,正高职5人,副高职5人。全国专业学会委员2名,省内专业学会主任委员1名。目前拥有本部及东院两个病区,病床60张。近几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湖北省科技攻关、湖北省卫生厅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感染科实力雄厚,医术精湛,在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研究等获得多项科研成果。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获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奖励;80年代率先与美国陆军传染病研究所合作,积累了一系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经验,“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获国家教委二等奖;近年来,致力于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一系列科研成果获湖北省自然科学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4项。目前对病毒性肝炎及其它各种肝病的临床诊治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在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及高脂血症方面疗效显著。对其它感染性疾病、慢性腹泻、寄生虫病的诊治有独到的经验。

    超声影像科

    1.重点建设的学科单位:湖北省内最早创建的超声影像专业之一、最早开展超声造影及介入超声的单位之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湖北省超声诊断与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单位、湖北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等。

    2.临床超声业务涉及范围广,从诊断性超声到超声介入治疗全覆盖。超声亚专业设置齐全,特色业务为心血管超声、超声造影和超声介入。

    3.雄厚的科研条件:拥有独立的3D打印&人工智能实验室,配备了最先进的超声设备(诊断超声、治疗超声、动物超声)

    4.专业的带教导师团队:科室共有职工72人,正高11名,博士16名,硕士22名,住培带教导师22名

    成果获奖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项,湖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

    主要研究方向

    1.心血管3D打印及动态体外循环模拟系统构建
    2.超声靶向基因治疗和超声分子影像研究
    3.3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
    4.超声心肌定量技术的临床应用
    5.肌骨神经系统高频彩超诊断及治疗研究
    6.超声造影及肿瘤热消融、肿瘤粒子治疗
    7.超声弹性成像及人工智能研究

    研究生培养成果

    1.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
    2.目前已培养硕士生50余名,博士生20余名;目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12名,硕士生14名
    3.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中华、统计源及国内权威期刊收录
    4.承担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
    5.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大赛,获得美国华裔心脏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武汉大学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铜奖、中华医师学会超声分会规培生比赛三等奖等
    6.研究生毕业后,或出国深造,或就业于三甲医院,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中流砥柱

    前景展望

    我们是国内最早开展基于超声影像技术的心血管3D打印研究团队,从模拟真实的心脏形态及结构到建立动态心血管疾病血流动力学模型,可望为结构性心血管疾病的介入微创治疗和心脏器械的研发提供技术平台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学科将致力于人工智能与超声介入的联合应用,以实现精准超声介入治疗,应用前景可期。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泰康楼5楼;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1号楼3楼;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号楼1楼。

    泌尿外科学

    泌外I科、泌外II科、泌外Ⅲ科和东院泌尿外科4个普通泌尿外科病区以及器官移植科(肾移植病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组建于1955年,并在1973年独立成科,同时成立教研室,为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1992年),并先后获批全国临床重点专科(2023),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1993)和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近半个世纪以来,泌尿外科先后在詹炳炎教授、王玲珑教授、张孝斌教授、刘修恒教授、程帆教授、周江桥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立并传承了集党建、临床、教学、科研、预防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国内、外知名学科。

    自学科创立以来,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国内外泌尿外科领域有着辉煌的历史,先后首创了多种泌尿外科手术方法:1983年开展世界上首例同种异体睾丸移植术,治疗睾丸先天性或后天性缺如及睾丸功能低下患者,及世界上首例胎儿肾上腺移植治疗Addison’s病,均取得成功,得到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及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国际国内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及技术推广,经吴阶平院士主持的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卫生部乙等奖2项。在国内首创多种新型术式,达到国内及省内领先水平,其中“肾结石微创治疗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5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泌尿外科在新形势、新任务、新格局引领下,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肾科医院架构下,以程帆教授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泌尿外科学科发展进行科学研判,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新的发展战略,指引泌尿外科取得全方位的跨越式发展,已初步进入全国先进泌尿外科中心行列,未来将实现医教研全方位发展,逐步做强、做全,建成国内第一梯队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学科坚定不移的贯彻和构建亚专业定向体系,以亚专业定向为引导建立不同的亚专科中心,快速提高特定亚专业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泌尿外科现包括:泌外I科、泌外II科、泌外Ⅲ科和东院泌尿外科4个普通泌尿外科病区以及器官移植科(肾移植病区),洪山院区泌尿外科在建。现开设病床222余张,年门诊量超8.3万人次,年住院病人15200余人次,年手术台次达8200余台。职工总人数143人,其中医生64人,护士7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旭教授是我科客座教授,并受聘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医师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20人。博士导师4人,硕士导师14人,回国留学人员18人。上世纪90年代至今,学科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1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培养进修医生300余人。多次举办各种输尿管软镜、腹腔镜和经皮肾镜培训班,省内外学员达2000余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科已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21部,参编48部。24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卫生部、湖北省科研成果奖。学科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省部级科研攻关等项目29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多次主办国际及全国学术会议,在省内组织的巡讲及公益手术活动惠及全省基层医务工作者及患病群众。

    上世纪90年代初泌尿外科设置肾移植工作小组,开展肾脏移植工作,至2015年,我院肾移植已初具规模,移植技术已趋成熟,肾移植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移植物长期存活率均有了显著的提高。为促进我院器官移植事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于2015年6月正式成立。目前,我院年肾移植例数已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围手术期病人管理、移植肾功能的保护、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高致敏患者肾移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已有逾2100位患者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手术。2018年肾移植412例,位居全国第六,2019年肾移植483例,位居全国第二,移植成功率及随访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常规开展儿童肾移植,高致敏尿毒症患者肾移植,亲属肾移植,ABO不相容肾移植,心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等。开展世界首例新冠肺炎康复患者肾移植,国内首次对同卵双生姐妹开展亲属肾移植。在扩大供肾来源利用,保护,高致敏肾移植诊治方面居于国内先进水平。

    泌尿外科在国内影响力巨大,临床、教学和科研在重要的学术平台上都有充分的展示,学科的重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促会肾脏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器官移植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健委COTRS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肾脏移植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激光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肾移植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尿结石联盟副主席,国际尿结石联盟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感染与炎症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常务委员,中国性学会性能量医学与装备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性学会中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男性泌尿生殖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医师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委,湖北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性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男科学会副主委,武汉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市男科学会副主委。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泌尿肾科医院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程帆教授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激光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结石学组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泌尿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大外科主任周江桥教授任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肾移植学组副组长,国家卫健委肾移植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移植分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副总编辑。

    泌尿外科首席科学家刘修恒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全国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机器人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医师分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亚洲男科学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泌尿外科分会委员、湖北省泌尿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微创学组组长。

    为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需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坚持跨亚科的亚专业发展思路,在亚专业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发展临床、教学、科研、学术、外联及培训工作,在亚专业发展相对成熟后,独立形成亚专科。目前已形成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男科、尿控及女性泌尿、尿路修复重建、器官移植等7个亚专业。以亚专业发展为契机,统筹学科发展,加快人才培养,协调人员分工,合理调配资源;促进临床工作规范化、同质化发展,打造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泌尿外科临床专业体系,营造出了相互学习、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学科氛围。经过亚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培养了一支技术精湛、敬业爱岗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并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亚专科。

    学科开展的特色诊疗技术有:

    1、机器人/3D腹腔镜泌尿系肿瘤根治手术

    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机器人/3D腹腔镜系统实施泌尿系肿瘤根治手术(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肾盂输尿管癌),结合微创和快速康复理念,日间模式前列腺癌根治术、膀胱癌根治、一体位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肾肿瘤根治以及特殊部位/类型肾部分切除术均已常规开展,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加快了术后康复,患者获益明显。此外,针对复杂巨大肾脏及腹膜后肿瘤,采用独特的斜侧卧位肋弓下切口,手术层次更加清晰,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术)

    程帆教授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超声引导"经肾盏穹窿-盏颈轴线两步穿刺法"建立PCNL通道治疗肾结石,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目前已开展该技术培训班30余期,建立湖北省首个专业的PCNL交流平台,并获首批湖北省卫生计生委适宜技术推广单位。此外,2022年“肾结石微创治疗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经腹及后腹腔联合肾上腺切除

    结合后腹腔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经典的三个分离层面及腹腔镜经腹腹腔镜途径手术空间大等特点,根据不同的患者灵活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目前常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已成为零出血手术,而针对复杂及巨大的肾上腺肿瘤,采用机器人/3D腹腔镜下经腹及后腹腔联合入路使得手术效果更佳。

    4、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经自然腔道碎石取石术)

    输尿管软镜技术已成为最常见的日间手术,通过最先进的奥林巴斯(Olympus & Storz)软镜及一次性电子软镜系统与快速康复理念的完美结合,快速高效的解决肾结石。该技术已在省内举办18期各类学习班及巡讲,技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为了解决软镜碎石的盲区问题,引入了世界上最细的针式肾镜系统,采取“打针式碎石”的方式,为患者一期彻底清石提供了保障。

    5、尿流改道技术

    对于回肠通道Bricker术,采用外支架引流,改良了传统的Brick手术术后的引流方式,大大降低了膀胱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的提高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适合宜患者开展回肠及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新型的去带乙状结肠膀胱术,可实现术后新膀胱免维护,极大提升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可以参加重体力劳动。近年来,科室对严格选择的患者采取保留器官的综合治疗措施,使很多患者在肿瘤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保留膀胱功能,极大的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6、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个体化治疗

    以前列腺解剖性剜除技术为基础,以各类最先进的能量平台(钬激光、铥激光、1470激光、Nd:YAG激光、绿激光及等离子)为依托,可以为各种年龄、体力条件及身体状况的患者提供定制化前列腺增生治疗服务。开发的Urowell技术为年轻或高龄患者提供了更加微创的前列腺治疗选择。

    7、输尿管狭窄/损伤修复重建手术

    基于对泌尿外科组织学特点和病理生理特点的长期研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尿路修复重建技术成果及机器人手术技术,我院泌尿外科可提供个体化的微创输尿管狭窄/损伤修复重建方案,手术成功率达国内一流水平,其中腹腔镜(机器人)膀胱肌瓣输尿管成型术、腹腔镜(机器人)口腔及膀胱粘膜Onlay法治疗输尿管长段缺损、腹腔镜(机器人)肠代输尿管术及膀胱扩大术及腹腔镜(机器人)下膀胱颈口Y-V成型术均已形成体系。

    8、男科手术

    男科手术包括:附睾管输精管吻合术、显微镜/腹腔镜精索静脉曲张手术、精囊镜技术、隐匿性阴茎矫正术、阴茎硬结磨削术、阴茎延长术、假体置入术、阴茎整形术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及腹腔镜/机器人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等。此外,在男科疾病做出了长期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让科学研究的成果能够有效服务于临床治疗,让先进的临床技术造福于广大老百姓。此外,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电生理技术治疗传统技术难以治疗的前列腺炎及各类盆底症状效果极佳。

    9、经阴道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通过该手术让众多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得到福音,治疗有效率达100%。

    10、肾移植相关技术特色

    学科在肾移植领域已达全国先进水平,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在术后病人的管理、并发症的诊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协助其他外科开展肝脏移植、心脏移植、肺脏移植。主要业务范围包括:1、针对各种疾病引起的终末期肾病(尿毒症)实施肾移植手术:①肾小球肾炎、②慢性肾盂肾炎、③间质性肾炎、④囊性肾病、⑤糖尿病肾病等;2、器官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治。特色及专长包括:1、高致敏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前脱敏治疗居国内先进水平。2、器官移植术后感染的精准诊断和治疗。3、边缘供肾的个体化应用。4、 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5、移植肾结石诊疗技术。

    业务范围

    泌尿外科在新形势、新任务、新格局引领下,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肾科医院架构下,以程帆教授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泌尿外科学科发展进行科学研判,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新的发展战略,指引泌尿外科全方位的跨越式发展,已初步进入全国先进泌尿外科中心行列。当前学科在泌尿系统肿瘤、泌尿系结石、肾上腺疾病、前列腺相关疾病、男科疾病、尿路损伤修复、女性及小儿泌尿外科、肾移植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泌尿外科业务诊疗范围覆盖泌尿外科诊疗领域的所有疾病。拥有泌尿外科教研室、泌尿外科实验室、尿流动力检测室、男科治疗室及碎石排石中心等功能平台。现开设病床222张,开设知名专家门诊、专家门诊、专科/专病门诊、MDT门诊和普通门诊。年均门诊量近8万人次,年均住院人数152000余人次,年均住院手术量8200余台,其中年尿石症手术病例数约3500例,泌尿系肿瘤手术例数约1000例,肾移植超过300例。


    目前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泌尿系结石方向:1.尿结石的形成机制研究;2.急慢性肾损伤研究;

    泌尿系肿瘤方向:1.泌尿系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前列腺癌、肾癌);2.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器官移植方向:1.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扩大捐献器官来源与利用的临床研究;3.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研究。

    医工结合研究:1.UROWELL的临床研发;2.基于CT-US影像融合的人工智能引导PCNL通道的建立;3.人工智能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4.泌尿系组织工程方向。


    门诊及病房地点

    门诊位置:泰康楼3楼外科诊区及泰康楼2楼、3楼、6楼(移植门诊)、东院3号楼14楼

    病房位置:民康楼23楼(泌外I科)、民康楼24楼(泌外II科)、民康楼26楼(泌外III科)、心血管大楼10楼(移植病区)

    联系电话

    本院区:027-88041919转82235(泌外I科)81106(泌外II科)81131(泌外Ⅲ科)85528(门诊)

    移植病区:027-86708757,027-88041911-81848

    东院区门诊:027-88041911-83325(护士站)027-88041911-83326(医生办公室)

    骨外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授予点及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创建于1949年,先后由著名外科专家朱裕壁、叶仲篪、黄克俊、王炳勋负责。1978年至2005年先后由王炳勋、吴少西、黄琪裳、李家元和刘世清教授任骨科主任。现任骨科主任为郭卫春教授。在历任科主任带领下,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精心耕耘,人民医院骨科学科及亚专科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实力雄厚、技术精湛、享誉全国的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骨科中心。

    骨外科现开设床位340张,拥有7个病区和骨科研究室。其中,首义院区(本部)5个病区,光谷院区(东院)2个病区,成立了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外科、显微外科、手外科、小儿骨科及微创外科等专业学组。陶海鹰、彭昊、李亚明、吴飞和李皓桓教授分别任首义院区脊柱外科I科(骨I病区)、关节外科(骨II病区)、脊柱外科II科(骨III病区)、手足踝创伤外科(骨IV病区)及运动医学科(骨V)主任。陶风华和任义军教授分别任光谷院区脊柱与关节外科(骨I病区)和创伤与显微骨科(骨II病区)主任。

    骨外科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在职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学科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先后选派科室骨干赴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访问、进修,并频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了全科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极大促进了我院骨外科和湖北省及周边的骨科事业发展。

    学科拥有施乐辉及史赛克关节镜、腰椎间盘镜、椎间孔镜系统、C-形臂透视机、Leica显微镜、PBM训练机、血管造影机、128排螺旋CT等先进检查、治疗仪器和一流的手术室,逐步形成以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显微-创伤外科及运动医学为重要分支的专科体系。科室的服务半径日益扩大,收治患者来源于全国各地,年均收治住院患者人数超过12000人次,手术台次达10000以上。

    成果获奖

    2019年,202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共2项;201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7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

    骨坏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骨关节炎的诊疗;脊柱外科与骨肿瘤;创伤显微骨科

    生培养成果

    已培养硕士生100余名,博士生40余名。目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8名,硕士生20名。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
    研究生毕业后,或出国深造,或就业于三甲医院,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骨科学术骨干或带头人。

    前景展望

    诚邀有志于骨科事业的青年才俊加盟我们的团队,努力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建设成为实力雄厚、技术精湛,享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骨科中心。

    地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民康楼17/18/19楼,安康楼后1楼、前5楼


    心胸外

    胸心外科创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湖北省首批重点学科,2005年分为胸外科和心血管外科两个亚学科。胸外科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外科入选国家疑难心血管病提升工程和打造中部医疗服务中心重点建设专科,现为湖北省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临床试验基地,心血管病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经过五十余年的精心建设和发展,胸心外科已经形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机构,年手术量位居中南地区前列。心脏移植手术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四,主动脉夹层手术排名前列,复杂食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在国内独树一帜,结肠代食管术式成熟,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

    本学科有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原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2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心脏移植学组委员2人,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湖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近年来重点培养各亚专业青年医师,每年选派多人在国内外一流的心脏中心学习,参与国际国内学术年会,以对外交流的方式提高青年医师的素质,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成果获奖

    1999年国家卫生部二等奖1项;2004年、201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共2项;2017年和2019年湖北科技成果推广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

    主动脉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和基础研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和基础研究;胸部肿瘤(食管癌和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肺保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研究生培养成果

    已培养硕士生100余名,博士生30余名。目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发表1篇SCI论文,博士至少发表2篇高水平SCI论文。研究生毕业后,或出国深造,或就业于三甲医院,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中流砥柱。

    前景展望

    心血管疾病和胸部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杀手,为了人民健康,欢迎广大学生积极投入胸心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民康楼9楼和25楼。

    整形

    本学科是全国最早开展整形美容业务的医疗单位之一,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2000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用阴茎海绵体延长术重建阴茎功能》的独立完成单位、湖北省内整形烧伤、医学美容外科的龙头单位。

    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学科现开设病床位30张;专科门诊设在门诊楼三楼,有诊室二间;整形美容治疗手术室设在民康二楼,现代化专科手术室可同时进行7台手术。每年开展各类整形美容手术近5000余台。

    学科拥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副教授以上医师10余人,主治医师,博士、硕士等梯队人才10余人,取得多项国家、部省、医科大学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课题,并多次获奖。已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进修医师近300余人, 为兄弟单位输送了一大批整形外科专业人才,他们大部分回到原工作单位成为学科骨干和带头人,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整形美容方面的专业人才。近10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期中部分为SCI高影响因子文章,主编参编整形美容著作,教材10余部,并与国外多家大学整形外科专业建立了学术交流联系。

    学科可开展国际整形美容外科领域所有的业务。主要包括:重睑术、隆鼻术、眼、耳、鼻、唇部畸形修复及缺损再造、面部除皱、唇、腭裂修复、毛发移植、斜颈矫治、隆乳、巨乳缩小、乳房下垂及乳头畸形矫治、超声吸脂减肥术、尿道上、下裂的修复、阴茎延长及再造、处女膜修补等男女生殖器整形、手部畸形(如多指、并指)矫治、瘢痕切除、血管瘤的治疗以及各种美容手术失败与各种急慢性创伤的修复等。其全球首创的“龙氏阴茎延长术”享誉世界,并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学科技术力量雄厚,3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共收治整形美容烧伤病人15万余人,开展全身各部位的整形及美容手术12万余台,在患者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面部轮廓改型,眼,耳,鼻整形美容,乳房整形,吸脂减肥,面部除皱,瘢痕的手术治疗,男女外生殖器的整形修复,唇腭裂的整形修复,血管瘤的治疗,全身体表器官再造为主体的整形美容项目,在各个领域造诣深厚,技术精湛,享有声誉的专家教授为广大求美者服务。其中、、阴茎修复与再造、尿道上、下裂的矫治、瘢痕和血管瘤的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蜚声海内外。

    神外

    神经外科系武汉市打造中部地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的国家级重点专科,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北省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单位,国际神经修复学会脑血运重建培训中心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内设武汉大学神经精神研究所神经外科研究室,是医院最佳文明科室,2009年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为首批卫生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湖北省卫生厅先进基层党支部、湖北省青年文明号。本学科开展神经外科业务于1955年,自此逐步全面开展神经外科各种疾病的临床防治工作,在注重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的同时,不断开拓新技术新业,提高医疗水平,并逐渐形成了以胶质瘤、脑血管病、颅底肿瘤等疾病为主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紧密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形成了自己学科的特色优势。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培养了一支技术精湛、敬业爱岗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并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

    成果获奖

    1.脑室系统CT测量正常值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12)
    2.脑胶质瘤的外科干预策略及侵袭性分子机制研究 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12)
    3.脑胶质瘤的外科干预策略及侵袭性分子机制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12)
    4.人脑胶质瘤精准外科治疗及发病机制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12)

    主要研究方向

    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颅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纳米材料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研究生培养成果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23人有欧美国家先进神经外科访问学者或博士后留学经历。所指导的研究生累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部分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多种荣誉和称号,其中包括“2014年湖北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中赛区一等奖”、“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等等。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6人,硕士研究生百余名,其中部分学生成为神经外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前景展望

    本学科毕业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能够开展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是神经外科领域的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能够开展神经外科领域的基础与临床及转化研究;部分毕业研究生成为学科带头人或行政管理和研究人员。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民康楼15、16楼,安康楼前5楼

    妇产科

    妇产科学专业始建于1923年,系湖北省内第一家公立医院的专业学科点,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认定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卫生部十年百项PPC项目(子宫颈癌的预防及癌前病变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示范基地、湖北省辅助生殖与胚胎发育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盆底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生殖与儿童健康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武汉大学医学部妇科研究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辅助生殖实验室为国内首批生殖医学中心。

    妇产科分本部及东院两个病区,共8个亚科,本部6个亚科(妇I科、妇II科、妇III科、产科、生殖医学中心、妇产超声科)东院2个亚科(东院妇科、东院产科),现有开放床位429张,年门诊量30余万人次,年出院人数1.8余万人次,年均手术量1万余台,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在编人员348人(医师135人、护理及医技人员213人。其中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27人)。其中中国医师奖得主1人、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全国性学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3名、常委9名、委员19名;湖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学会主委1名;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盆底重建学会主委1名、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盆底疾病妇科专委会主委1名,省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7名。

    成果获奖

    近五年当中,获奖情况:2015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二等奖;2016年华夏医学三等奖;2017荣获中国妇幼健康科技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2018中华医学会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9年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

    生殖内分泌及不孕不育疾病的诊治,辅助生殖技术,不孕症的微创手术;妇科恶性肿瘤的微创及综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复发性流产的诊治,阴式手术,生殖道畸形疾病的诊治;高危妊娠的诊治,复杂性双胎诊治,胎儿宫内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及难产,分娩并发症的诊治等。

    研究生培养成果

    妇产科已培养硕士311名,博士62名。目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25名,硕士生58名。研究生在读期间,有各种机会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有机会进行各类交叉学科的研究,部分十分优秀的学生可以前往国外知名大学进行研究学习,近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170余篇,培养了扎实的科研基础能力。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前景优秀,于湖北省内外各大医院,多人担任所在单位重要职务,在临床、教学工作中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 学术上脚踏实地,苦心钻研,获得多项科研成果。

    前景展望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妇产科科研团队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成绩突出。导师团队紧抓前沿,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致力于学科的方向稳定长远发展,创新研究的子方向也枝繁叶茂。导师们以严谨又慈蔼的态度指导学生的学业;以宽厚且仁爱的作风指导学生的思想。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这片热土里,广大学子可以为梦想,为崇高的人类医学健康事业奋斗。修医苦读的莘莘学子可以在这里大鹏展翅,起飞翱翔。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首义院区民康楼10-13楼;安康楼后3楼;19号楼11-12楼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3号楼6楼;2号楼6-7楼

    儿科学


    儿科创建于上世纪40年代,历史悠久,享誉全国,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1978年开设儿科系,同年成立湖北省儿科研究所,是全国最早开始建立儿科学系并招收儿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单位之一。儿科集医、教、研、防于一体,是湖北省重点专科,湖北省儿科专科医师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湖北省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北省儿科疾病规范化诊疗基地。

    儿科现拥有神经、新生儿、血液、心血管、重症、儿童保健、风湿免疫、遗传内分泌、呼吸、消化、感染、肾脏等亚专业,成为门类齐全、人才荟萃的综合性学科。儿科现有病床数382张,年门诊量共约45万人次,出院人数2万余人次,病床使用率100%,30%以上为重症患者,其中5%为极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8%;医疗服务覆盖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数个省份。

    儿科学科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护人员300余名,正副教授24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全国专业学会委员20余人,省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10人,赴欧美等国留学16人,3人为耶鲁等名校教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他国家级及省市科技项目15项,出版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在癫痫、病毒性心肌炎、贫血、骨矿含量研究及中成药开发等方面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六项。

    诊疗特色与专长:我院儿科亚专业齐全,优势显著。儿科不仅承担着儿童常见病、基础病的诊疗工作,对于专科特色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包括:1、小儿神经亚专业,对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疗、罕见病的诊治、癫痫的治疗及长程管理、脑瘫的康复治疗、脑电图监测、肌电图与诱发电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等方面均走在湖北省前列。2、新生儿科对于早产儿随访大数据的建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与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专科特色。3、心血管方面,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等,为湖北省心血管疾病的儿童带来了福音;4、小儿肾病方向,我们可以单独开展肾穿刺活检术、腹膜透析、血液灌流、血液净化等核心技术;5、儿童重症方面,擅长儿童各种危急重症的救治,熟练掌握各种危急重症救治的技术,比如血液净化、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电复律、纤支镜等;6、小儿呼吸亚专业,对于哮喘患儿规范的长程管理,预防哮喘急性发作起到积极作用;7、儿童保健方面,发育障碍性疾病的临床与基因诊断、矮小症性早熟的筛查及规范治疗等,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成果获奖

    省市科技进步奖七项

    主要研究方向

    1.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与儿童罕见病 2.小儿心血管疾病 3.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小儿血液病 5.小儿肾脏疾病

    研究生培养成果

    已培养硕士生100余名。目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2名,硕士生13名。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研究生毕业后,或出国深造,或就业于三甲医院,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中流砥柱。


    眼科学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武汉市委、市政府打造国家医疗服务中心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首批武汉地区眼科诊疗中心、湖北省眼部疾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设有武汉大学眼科研究所、湖北省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防盲办公室、卫生部湖北省白内障手术培训基地、国家级、湖北省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国家药物临床实验基地等。近十多年来,学科的综合实力大幅上升,学术影响力节节攀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突出,搭建了多个诊疗、培训与研究平台,学科影响力跃居到全国15位,华中地区排名第二。

    成果获奖

    承担了国家级项目28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1项、省部市级50项,学术论文篇500余篇,专利14项,出版专著18部。

    主要研究方向

    1、眼底病:视网膜和玻璃体手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眼外伤的诊治、视觉电生理、眼底病干细胞与基因治疗;
    2、白内障;
    3、眼表相关疾病:角膜新生血管、感染性角膜炎、干眼及其他角膜病与炎症性眼病;
    4、小儿斜视弱视早期诊断及治疗,各种复杂斜视的手术治疗;
    5、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

    研究生培养成果

    已培养硕士185人,博士47人;不断打造一支学术严谨、研究方向稳定、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充满活力、能从事临床和基础性研究的新型人才学术梯队,为全国及海外高等院校、医院及研究所输送高质量人才。

    前景展望

    在当下大数据时代,秉承优秀的教学传统,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为学生自身成长搭建坚实平台。并一如既往的坚持开拓创新,开展眼部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全面建设以医、教、研、防盲治盲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完整学科体系。

    地址

    本部区:门诊位置:民康楼B楼 1-2楼;病房位置:民康楼B楼 6-9楼;东院区:门诊位置:东院门诊3楼;病房位置:东院3号楼11楼。

    耳鼻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下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Ⅰ科(耳科)、Ⅱ科(鼻科及变态反应科)、Ⅲ科(咽喉科)、Ⅳ科(头颈外科)、机能科、东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编辑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研室。目前学科开放床位数250张,配有7间(含本院区5间、东院2间)独立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用层流手术室,2019年门诊量200628人次,住院量8447人次,手术量6214台,年疑难危重病例 31.7%,其综合好转率达到 90%以上。现有工作人员127人(医师53人,护技人员74人),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7名。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172人,博士研究生89人,接受进修生学习273人次。学科建设完成完整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亚学科方向,涵盖耳科、鼻科、变态反应科、咽喉及气管食管科、头颈外科、颅底外科、鼾症诊疗中心亚学科方向,各亚学科均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和亚学科带头人,在感音神经性聋、传导性耳聋(如中耳炎)、侧颅底疾病(如听神经瘤)、耳源性眩晕、慢性鼻-鼻窦炎、鼻颅底疾病、鼻变态反应性疾病、头颈部肿瘤、嗓音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等多个领域的诊疗水平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中心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之一,国家人事部批准的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合作单位,国家药品临床试验研究基地,全国嗓音言语医学研究中心,首批国家卫健委、中残联和湖北省“贫困聋儿抢救性康复项目” 及台湾“听力重建,启聪行动”人工耳蜗植入中心,卫生部行业职业技能规范化培训助听器验配师培训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内镜(鼻科+咽喉科)培训基地,中国规范化皮下免疫治疗示范门诊单位,湖北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北省变态反应性疾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湖北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北省听力检测中心、湖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湖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武汉市耳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市卫健委武汉地区专科诊疗中心(耳鼻喉科)。学科创办我国唯一听力学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为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广泛。目前常规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达5项,为国内外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科人才,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坚力量甚至学科带头人。学科担任全国性专业学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委员1人、变态反应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分会专业学组委员5人,湖北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其他湖北省本专业学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候任主委2人。

    成果获奖

    200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2018年二等奖2项,1998年、2007年、2008年、2012年三等奖4项,2021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

    耳科学;听力学;头颈肿瘤;鼻变态反应性疾病、OSAHS

    地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安康楼3楼、4楼;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3号楼12楼

    皮肤

    本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及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艾滋病临床监测哨点,湖北省艾滋病临床监测哨点、国家药物临床实验基地、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荨麻疹研究中心、中国湿疹皮炎皮肤过敏研究基地。前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所在单位。

    学科创建于1948年,目前开放病床30张,工作人员35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5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名,具有博士学位医师6名,硕士学位8名。现有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生导师1人。拥有普通治疗室、光动力治疗室、皮肤美容室、专科手术室、激光室、病理室、免疫荧光诊断室、黑光室和药浴室,诊疗各种疑难皮肤病、性病和风湿性疾病。目前科室有UV308准分子激光(日本希兰)、点阵式Er-YAG激光(德国MCL30)、红宝石激光治疗机(RubyStar)、紫外线治疗仪(上海Sigma)、德国FotoFinder皮肤镜、GSD红蓝光治疗仪、氦氖激光机、白癜风治疗仪、微晶磨削机、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医用智能汽疗机等多种先进治疗设备。

    学科知名专家徐世正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儿童皮肤病学组组长、继续教育工作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湖北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湖北省皮肤科学会名誉主委、武汉市皮肤科学会名誉主委。学科带头人雷铁池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兼实验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湖北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湖北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梁虹教授担任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微创与皮肤整形美容分会常委、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武汉市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近10余年来,鉴定科研成果4项,2项被认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已有3项成果分别荣获省部级一、三等奖。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青年基金1项、中华医学会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

    神经病学

    神经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武汉市打造中部地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国家神经肌肉病诊治规范培训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全国优质护理示范病房。1978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本学科是我国最早成立神经-精神专科病房的单位之一。1956年在湖北省率先建立神经精神科专业病房,1963年我院发起成立武汉地区神经精神科学会,1979年成立湖北省神经精神病研究所,1982年由我院专家发起成立湖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本学科专家担任主任委员近30年。1984年建立神经病学教研室和神经内科专业病房,1986年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建制。1993年创办《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现为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我院于1980年成立湖北省神经精神研究所,是中南地区首家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心,中心拥有独立的实验室400平方米,设备齐全,主要负责脑脊液检查、神经肌肉活检、血液学检查、基因检查、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分子诊断及个体化诊疗等,并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经过4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些原创性成果,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

    目前我院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现有7个病区,总床位300张,重症监护床位50张。专科病房面积10405平方米,专科ICU3个,TCD室3个,脑电图室3个,肌电图室2个,神经病理室1个,神经康复室2个,神经介入室1个。现有医护及研究人员400余人,其中医师100余人,副主任医师及以上4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部级及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目前学科在国家和省市级各种学术组织任职20余人。中华医学会的任职包括神经病学分会委员1人、肌电图和神经心理学组委员各1人、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周围神经病协作组委员各1人;中国医师协会的任职包括神经内科分会委员1人、肌电图专业委员会副主委1人、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1人,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专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老年认知心理疾病分会委员1人;湖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湖北省、武汉市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各1人;湖北省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1人;《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1人,《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主编1人。

    成果获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省部级科技攻关、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余项,分中心承担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子项目)、国际及国家多中心临床试验1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近5年来百余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还有在国内期刊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其中发表在国际神经病学/神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的代表性论文包括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Molecular Psychiatry、The EMBO Journal、Brain、PNAS、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Cell Research、Journal of Neuroscience、Movement Disorders、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主编的大型专著《实用肌电图学》、《临床综合征学》、《神经病理学彩色图谱》、《神经疾病临床征候学》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参编国家级教材《神经病学》3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参加制定神经疾病国家指南或专家共识20余部。

    主要研究方向

    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病;发作性疾病(头痛和癫痫);神经变性病(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研究生培养成果

    本专业已培养硕士生300余名,博士生80余名。目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50余名。多数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国内和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就职于三甲医院,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中流砥柱。部分研究生毕业后出国深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前景展望

    神经内科将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围绕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病、发作性疾病(头痛和癫痫)、神经变性病(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优势研究方向,积极进取,推动医疗、教学、科研协同进步,将神经内科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学科。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安康楼二楼、前六楼

    精神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创建于1956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精神科),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北分中心、委省共建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精神科)、国家精神卫生培训的七大区域中心之一、美国Stanley基金会精神疾病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单位、国家规范教材主编/副主编单位;也是湖北省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北省精神医学临床医学中心、湖北省精神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援助中心、湖北省抑郁症诊疗中心、湖北省神经精神病研究所、湖北省人民医院法医鉴定所、武汉市抑郁障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985”认知与神经信息科学拓展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是湖北省精神医/临床心理学医疗、教学、科研、培训和公共卫生中心。在复旦版《2022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精神医学声誉排行榜排名全国第8,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精神病学专业排名第十。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东方之星"救援先进集体。专科人员结构合理,现有医师4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治疗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8名,聚集了一批享有较高声誉的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高级专业人员。王高华教授为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刘忠纯教授入院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被授予“湖北省公共卫生领军人才称号”(第一层次)。该中心为精神病学、心理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毕业后医学教育带教指导医师37人,承担精神医学本科教育、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员工在职继续教育以及面向全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等教学工作,教学能力、水平及硬件设施良好。

    成果获奖

    近三年获批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包括国家自然联合基金项目(重点支持)1项、湖北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3篇、统计源核心期刊63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批国家实用性专利1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护理学学科技三等奖1项、参与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

    1.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发生机制、生物学标志物、病因学研究

    2.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整合治疗和防治策略

    3.精神疾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磁共振成像、近红外成像等)

    4.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和综合干预研究

    研究生培养成果

    已培养硕士生80余名,博士生40余名。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28人。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博士生期间有机会到国外大学交流1年;研究生毕业后,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深造,或就业于三甲医院,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中流砥柱,如:彭代辉,我科毕业硕士,目前任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抑郁症中心主任;荣晗,我科毕业博士,目前任职深圳康宁医院副院长;唐记华,我科毕业博士,目前任职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副院长。

    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心理压力增大,精神、心理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突出问题。而精神科疾病仍有大片未知领域,比如发病机制、生物学标志物以及防治策略等等,仍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去探索。本中心具备良好的平台和学术氛围,欢迎各位有志青年的到来,一起研究、学习,为精神事业做出贡献。

    地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首义院区)16号楼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8号楼精神卫生中心


    老年病

    本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在老年性疾病诊疗、护理以及高干高知的医疗保健等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开设了老年病专家门诊以及干部门诊。主要从事老年心血管疾病、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疾病、老年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及高干高知的医疗保健工作,对老年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甲状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消化道疾病以及老年多器官疾病、老年危重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保健局和省市科技公关项目10余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及副主编《临床老年心脏病学》等7部学术专著,这些专著已成为全国同行的重要参考书。

    肿瘤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入选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 (第一批)、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基地(放射肿瘤学专业)、湖北省肿瘤精准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卫健委)、承担国家肿瘤防治重任,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均居于华中地区乃至国内一流水平。

    中心组建于2005年3月,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2007年3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兼湖北省肿瘤研究所所长宋启斌教授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担任学科带头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积累,学科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突出,形成了以老中青结合、梯度合理、技术全面、团结稳定的人才队伍。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心由四个院区和一个实验室(湖北省卫健委肿瘤精准医学邮件中心,1000平米)组成,目前开放两个院区:首义院区位于武昌张之洞路(原紫阳路)和东院区(光谷院区)。首义院区设肿瘤Ⅰ科(胸部、头颈及腹部2个病区)、肿瘤Ⅱ科、肿瘤Ⅲ科、肿瘤IV科和放疗科,开放病床400余张。东院区设胸部、头颈和腹部肿瘤、乳腺及综合三个病区,开放病床150张。洪山院区(单体肿瘤大楼,500张床)和汉南院区(武汉大学重离子医学中心,投资25亿)正在建设之中,即将投入使用。年门诊量约1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约3万人次。

    中心目前在编工作人员249人,包括医师74人、护理人员137人、医技人员33人、研究人员5人。其中中高级职称84人,具海外留学背景40余人。拥有国之名医—卓越建树专家、国家青年千人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国家卫健委肿瘤诊疗指南编写及国家癌症中心质控专家,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武汉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等。特聘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癌症研究院院长、2013诺奖得主Michael Levitt教授、中国科学院赫捷院士、贺福初院士、宋尔卫院士和中国工程院于金明院士担任学科特聘教授和博导,常年专业学术指导和带教。

    中心拥有包括重离子、TOMO断层放疗系统、直线加速器、Acuity及4D- CT模拟定位机、 Mosaiq网络系统、Eclipse、Monaco和Pinnacle等多套放疗计划系统、MIM系统及全套放疗质控设备(MED-TEC全套放疗体位固定、剂量验证系统,PTW三维水箱、IBA剂量测量、Sun Nuclear三维剂量验证系统)。能开展包括2D常规放疗、3D适形放疗、调强放射治疗(IMRT)、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SBRT)等所有主流的精准放射治疗技术。学科秉承“人性、规范和专业”的服务理念,倡导“专病专治”和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以肺癌诊疗为特色,逐步形成了头颈肿瘤、消化系肿瘤、妇科肿瘤、泌尿系肿瘤、淋巴瘤及软组织肿瘤的诊疗特色。推出“单病种首席专家制”,集手术、放疗、化疗、靶向、生物免疫治疗和各种新技术于一体,利用患者的各种生物材料标本,在学科“湖北省肿瘤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平台”上进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检测,通过生物标志物指导,选择合适的药物为患者进行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极大地提高了疗效。

    成果获奖

    202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6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

    1、肿瘤病因学及发病机制:主要从基因组稳定性和肿瘤微环境糖脂代谢异常的角度阐述部分恶性肿瘤如肺癌的发病机制,发掘新的药物靶标;

    2、肿瘤精准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实践:基于基因组、蛋白质组等临床样本多组学信息,并结合癌症新药的临床实验,PDX等各种动物模型和分子机制研究,探究肿瘤异质性和肿瘤药物治疗应答差异特别是免疫治疗应答差异的分子机理;

    3、重离子射线治疗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4、肿瘤个体化精准诊疗;

    5、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

    前景展望

    肿瘤中心在历届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尤其是自2007年宋启斌教授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担任中心主任兼肿瘤学教研室主任以来,肿瘤中心在医、教、研、社会职能等各方面均得到了飞速发展:先后成为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和国家癌症中心肿瘤诊疗指南和质控成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单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ESCO)理事长单位和湖北省人民政府”323”肺癌质控主任委员单位,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此外,中心与双聘博士生导师共同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还与美国乔治城大学Lombardi癌症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冷冻电子显微中心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中心成员主持和参与国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及国际、国内临床研究等各种项目多项。在Cell、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EMBO J、Radiation On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近10部。

    地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安康楼5-8楼;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5号楼8、14、15楼

    麻醉学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是国家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科室成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华中地区最早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专业,目前已发展为集临床麻醉、急救复苏、疼痛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二级学科。在危重疑难患者临床麻醉,重度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麻醉及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保护和疼痛治疗等方面研究独到、积淀深厚,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居华中地区前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于1985年获得中南地区首个麻醉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0项。累计发表各类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编撰专著10余部,专利20余项,开展新业务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

    成果获奖

    199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股-股心肺转流用于极度气管狭窄患者麻醉诱导的临床研究
    200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代心肺脑复苏学
    201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缺血再灌注对多脏器损伤影响的机制与防治探讨
    201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围术期糖尿病肾脏再灌注损伤易损性增加的机制与防治探讨

    主要研究方向

    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脓毒症心肌损伤,心肌电生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研究生培养成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承担医学院各年级的麻醉、复苏、输血和液体酸碱平衡大课。全科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8名。共培养硕士100余名,博士50余名。每年接收进修医生人数平均200人次,每年接收住院医师规范化人数50人次。近年分别举办各类短训班、高级研修班20余次,受训人员3000人次。培养研究生中担任副院长或科主任17人,麻醉学分会常委5人,其中一人获湖北省医学青年领军人才。

    前景展望

    麻醉科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科室,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大家庭,希望每一位学生在麻醉科这个大家庭里度过一个充实的求学生涯。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民康楼3楼

    放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医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住院医师规培基地,设有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放射影像学教研室;是医院重点建设的平台学科。

    放射科由普通放射、CT、磁共振和介入诊疗组成,分为主院区(位于张之洞路)和东院区(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室施行统一管理模式。学科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血管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创建以来,本着高起点、严要求的标准,在广泛开展血管性及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各项新业务、新技术,开展了大量高、新、难的手术项目,填补了湖北省介入治疗领域的多项空白,多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放射科自19世纪30年代创立以来,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近10年得益于高端影像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本学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技术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的临床平台学科。

    学科汇集了国际一流的全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50余台(套),可开展从临床到科研的所有检查项目。其中MRI 8台:GE SIGNA Architect 3.0T MR、GE Discovery 750W Silent 3.0T MR、GE Discovery 750 Plus 3.0T MR、GE HD 3.0T MR、GE HDxt 1.5T MR、GE Bravo 1.5TMR、联影uMR260 1.5T MR。

    3.0T 大孔径静音磁共振

    CT 12台:1台GE Revolution CT、3台GE Optima 680 CT、1台Simens SOMATOM 64排CT、2台GE Light Speed 64排VCT、2台Bright Speed 16排CT、1台GE Optima 520 CT、2台SimensSOMATOM Force双源CT。

    超高端Revolution CT

    DR 22台(飞利浦、岛津、爱克发、佳能,迈瑞、万东):6台单/双板悬吊DR、2台乳腺DR、2台数字胃肠机、2台体检DR、10台床边机。

    学科还配备了脑功能视听刺激系统、专用动物线圈、高端图像后处理软件和MAC pro服务器等一整套用于科学研究的软件及硬件设施。

    学科现有职工118人,医师团队全部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6人。是湖北省、武汉市放射学会/放射医师协会/放射医学质控中心副主委单位,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医科+工科),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委员1人,青年委员2人,学组组长/副组长3人,担任全国、省地市级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学组委员10余人,担任本专业知名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及审稿专家6人。

    近十年来,本学科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0余项,主持国家、省厅和市级科研项目资助10余项,参与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多项。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2部,参编教材13部,发表中华医学会系列及统计源期刊论文13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8.637。在世界顶级学术会议如北美放射学会(RSNA)、国际磁共振年会(ISMRM)等不断展现科室风采。

    放射科将秉承“技术优质,服务优良,关怀细微,流程快捷”的服务理念,自强不息,克难奋进,努力为患者提供一流的诊疗服务、为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而奋斗!

    放射科主任查云飞教授,男,1972年出生,医学博士、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肌骨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专委会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诊断专委会骨肌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学影像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委员、亚洲骨骼学会(AMS)委员、《临床放射学杂志》副主编、《放射学实践》副主编、《中国CT和MRI杂志》编委、《实用放射学杂志》编委、2016中国医师协会攀登计划赴美国放射学会参加AIRP培训首期学员。从事放射诊断临床、科研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血管病变及肌肉骨骼影像学和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4部。主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十余项。

    放射介入科主任胡红耀副教授,1968年2月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外周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放射学会外周血管介入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静脉联盟中国静脉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放射分会委员及介入学组副主任组长、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放射介入质量控制专家、《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肿瘤防治研究》编委等学术职务。从事放射介入临床、科研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血管病介入和肿瘤介入诊断及治疗,主持或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3本,参译专著1本。擅长各种类型肿瘤及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

    急诊医学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创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省内最早成立的急诊专科之一。经过我院几代急诊人近三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和孜孜追求,我院急诊从简单中转功能的“急诊室”发展成为具备对急危重患者全方位紧急救护能力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的急诊医学专科,精心打造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急危重症一体化无缝隙连接的急救中心”,将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急诊手术、急重症监护、急诊病房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国内知名的大型急诊医学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以高效预检分诊流程、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方法完成了逐年增长的急诊诊疗工作、抢救任务和各种紧急救援任务。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可以为各类危重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生命支持,尤其在急性呼吸衰竭、肺栓塞、恶性心律失常、急性中毒、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脑卒中、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多发伤等多种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同时,学科结合多年的救治经验和体会,在国内率先组建了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多发伤、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救治团队,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力求医疗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科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8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9人,急诊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其中多人赴美国、德国、意大利学习深造。其中多人分别在各级急诊专业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秘书等职务,其中5人分别在中华和国家级核心期刊担任常务编委和编委等职,近年来主编、参编著作多部。急诊科同时承担有关急诊医学的教学任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实习医生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急诊教学和对外急诊医学继续教育课程。学科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医疗任务的同时,积极进行临床和基础的科研探索,学科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教改项目8项。

    成果获奖

    我科目前为中国急诊医联体副主席单位,湖北省急诊专科医联体主席单位,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授予的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示范中心,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学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授予的湖北省心脏猝死防治救中心医联体主席单位、 “心肺复苏学医教研基地”, “腹部心肺复苏学转化基地”,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基地”,“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培训单位”,首批中国急诊质控联盟成员单位,首批中国急诊联盟成员单位。

    我科承担的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急诊与灾难医学》获批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成果突出,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临床基本技能学》2部。我科多人曾获得“湖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师资”、“全国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光荣称号。

    学科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其中主持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武汉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武汉大学医学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教改项目8项,发表教学论文多篇。近年来,学科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达135次。学科的科研项目“选择性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在心肺复苏与复苏后脏器保护中的应用与机制探讨”荣获201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医学学科2019年中国医院学科科技量值(STEM)排名全国第13名。

    主要研究方向

    1、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与抢救
    2、急诊重度中毒的一站式救治
    3、心肺脑复苏及复苏后综合征的整合救治
    4、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及脓毒症的综合救治
    5、急诊单病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心机梗死、重症胰腺炎、多发伤)多学科协作(MDT)联合救治
    6、危重患者的序贯氧疗
    7、急诊特殊感染(破伤风、毒蛇咬伤、蜂蛰伤等)的综合诊治
    8、外科大手术患者的综合监护治疗和围手术期管理
    9、急危重症营养支持治疗
    10、心脑血管重症的综合救治
    11、各种意外伤害的综合救治

    研究生培养成果

    已培养硕士生多名,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多篇。研究生毕业后,或出国深造,或就业于三甲医院,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业务骨干。

    前景展望

    近年来,学科每年承办二项以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及多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将学科的发展与普及急救前沿动态相结合,并将继续教育项目扩展到地市州医院举办,在整合知识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在业内受到一致好评。学科引领的武汉“1+8”城市圈急诊医疗俱乐部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急救平台和急诊人才培养基地,这种急诊医疗的集团化运作,弥补了传统的急诊运作模式所的不足,同时还为我国灾害医学的发展进行了良好的储备。学科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医疗任务的同时,积极进行临床和基础的科研探索,形成了心肺脑复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脓毒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等相关科研方向。学科多人前往美国、德国、意大利学习深造,并与意大利急诊医学界开展了长期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国际化的“急诊医疗航空母舰”已初具规模。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泰康楼1楼

    重症医学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建科,总床位数95张,分布在重症医学一科、二科、东院重症医学科和洪山院区重症医学科四个亚科,医师总数58人,正高级6人,副高级18人,8人有欧美著名大学留学背景;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

    屡创第一。创建全国第一个重症微循环学术组织“湖北省微循环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中南地区第一个开展危重患者微循环监测和二氧化碳清除技术;成功救治全国第一例LVAD用于围产期心肌病难治性心衰患者;第一个将ECMO、DPMS和CRRT技术串联救治MODS;全国第一个组建重症医学突击队整建制驰援金银潭医院;第一个提出危重型新冠肺炎早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救治理念;全球第一例早期插管机械通气联合激素成功救治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发起并撰写第一份《危重型新冠肺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等,在国内重症医学界产生极大影响力。

    救治的数十例极端危重病例及新冠期间杰出表现,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其它各级各类课题50余项,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著作数十部,获国家专利十余项。

    检验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创建于1946年,历经近70载风雨春秋,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学科。检验科于1994年获批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点,2003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临床检验诊断学”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0年获批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2014年5月成为CNAS认可的医学实验室,2015年获国家卫计委首批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目前,检验科也是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是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华中地区传染病监测网络实验室副主任单位。 学科综合水平在全国医学检验界处于领先地位。

    学科一直以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以及创新的检验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在肠道菌群与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感染性疾病及细菌耐药性方面的研究成效显著,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器官移植、病毒性肝炎、肿瘤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面居省内领先水平,特别是采用分子诊断技术在个体化治疗、遗传病分子诊断、疾病风险评估和基因鉴定等领域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本学科主持国家重大技术专项1项、参与国家重大技术专项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近五年公开发表论文共432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中华系列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十多部,并主编《微循环学杂志》。科研成果获湖北省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

    成果获奖

    1. 《白血病精准医疗中分子诊断技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2018年获得湖北省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2.《基于Sanger测序的个体化医疗临床分子诊断试剂盒的研制》2016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分子诊断技术快速检测临床常见病原菌及耐药基因的临床应用》2011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全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法快速检测B型链球菌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2008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5.《冠心病新危险因子白细胞介素-1家族基因型的研究》2004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6.《医院多重耐药细菌的流行趋势在目标性治疗及监控中的应用研究》2003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7.《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2002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
    1.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2. 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3. 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及致癌机制研究

    4. 固有免疫与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

    5. 临床分子诊断与个体化医疗

    6. 临床病原微生物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研究

    7. 临床质谱检测方法学的建立及应用

    8. 生殖免疫与遗传病的相关分子诊断

    研究生培养成果

    已培养硕士生82名,博士生36名。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31.37分;获国家奖学金6人,一等奖学金12人,二等奖学金5人,国家公派出国深造2人,研究生毕业后均就业于三甲医院,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中流砥柱。

    前景展望

    检验医学在临床医疗服务中,为疾病筛查、疾病预防、疾病诊断和疾病管理提供重要信息。高新检测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检验医学带来了的发展契机,但同样也是巨大挑战。在"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疗"的大背景下,临床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快速诊断与治疗药物选择、遗传性疾病(包括罕见疾病)的诊断与优生优育、疾病风险预测与预防等诸多领域提出了对相关检测的迫切需求。医学检验应切实迎合临床需求,建立基于分子诊断、质谱分析、流式分析等高新技术的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以辅助临床精准预防、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8号楼)


    中西医结合

    本学科成立于1956年7月,自学科成立以来,学科开设有病房和门诊,全面开展中医临床防治及新技术新业务的研究。在“医信天下”排名中获得华中地区第一名。经过60年的发展,科室临床特色突出,形成了以“中医肿瘤”、“中医外科”、“中医风湿”及“中医妇科”等为突出的专业特色。

    全科在职医护人员19人(医师8人,护理10人)。其中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湖北中医名师1人,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正高职专家8人,副高职专家5人。科内分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含痔瘘)专业,开设中医肿瘤门诊、中医痛风与肾病门诊、中医风湿门诊、痔瘘门诊、中医妇科门诊等。科室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坚持以中医特色为主,中西医结合,对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尤其是慢性疑难杂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口腔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武汉市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科以临床为主,全面开展口腔疾病的临床防治及新业务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同时注重口腔医学的基础研究。现设有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和口腔种植科6个专业,并设口腔特诊室、口腔微创手术室、口腔种植室、牙周黏膜科、洁牙中心。拥有优质牙科综合治疗台45台及先进的CT、曲面断层、头影测量等X光机。现有医护人员50人,其中正高职称17名、副高职称15人、博士27人。

    学科实力雄厚,医疗技术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可开展牙种植术、微创拔牙术、冷光美白术、显微根管治疗术、儿童牙颌畸形的早期矫治、舌侧矫治、隐形矫治、个性化矫治、复杂疑难牙颌畸形的矫治、CAD/CAM纳米氧化锆全瓷牙、精密附着体、贵金属烤瓷冠、套筒冠、儿童牙病的防治、口腔颌面部骨折复位、激光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血管淋巴管瘤、囊性疾病以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唇腭裂的综合序列治疗、阻鼾器治疗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技术。

    科研成果包括:《GTR双抗胶原膜的研究及临床初步应用》获1998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磷酸三钙修复髓室底穿通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获1994年省卫生厅三等奖;《复方珊瑚糊剂用于根管充填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获2001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用腭粘骨膜瓣修复眼睑缺损的研究》获1994年省卫生厅三等奖;《眼窝手术的研究-自体巩膜内植入体和自体阔筋膜植入体的临床应用》获1993年省卫生厅三等奖。

    药学

    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药学专业前身为湖北省医科大学药学系。本学科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技专业,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和国际交流生等药学人才的培养工作。经过多年探索,通过临床与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科构建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药学专业具有药剂学和中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学科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多人先后赴牛津大学、哈佛医学院、麦吉尔大学、夏威夷大学、德州农工大学等国外学术机构进修学习。学科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同时是武汉大学临床药物研究所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和平台建设,先后配备了全自动药物溶出仪、全自动高效液相色谱仪、全波长紫外光谱仪、超净工作台、CO2恒温培养箱、高速离心机、冷冻干燥机、倒置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同时依托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心实验室建成的细胞生物学实验平台和动物实验中心的SPF动物房等公共实验平台,可保障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方向科研工作的开展。目前研究方向涵盖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天然活性物质的药理研究、天然活性物质结构改造及应用研究;肝纤维化病理研究、抗肝纤维化药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经济学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向

    天然活性成分的筛选与评价

    天然活性物质的药理研究

    活性多肽的筛选与设计

    临床药理学研究

    药物经济学研究

    成果获奖

    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级28项,省部级40项,市级21项,总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

    研究生培养成果

    已培养研究生100余名。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人。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近年研究生业毕业去向包括继续深造、科研院所、三甲医院、头部药企等,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中流砥柱。

    护理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护理学是集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于一体的一级学科,拥有优良的护理工作传统和优秀的护理团队。临床护理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湖北省卫健委授予的湖北省ICU、手术室、肿瘤、急诊、PICC、造口伤口、糖尿病、助产、血液透析、静脉治疗、老年病、新生儿、心血管病、康复护理、精神心理、社区护理、麻醉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湖北省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建设基地。获批中华护理学会助产、精神、老年、心血管、呼吸、耳鼻喉、营养支持、盆底康复专科护士京外临床教学建设基地及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肺康复护理专科培训基地。于2010年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专业护理硕士学位授予点。

    护理部实行三级护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管理制度、护理工作流程、各级各类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狠抓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夯实基础护理、提升专科能力、提供满意服务,受到患者的好评及湖北省卫健委、国家卫健委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文明岗”、“全国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全国护理科普教育基地”、 “湖北省巾帼文明示范岗”、“湖北省三级医院护士技能大赛金奖”、“湖北省护理质量金奖”、“湖北省优质护理优秀医院”等称号,2022年护理部获湖北省卫健委红旗文明科室。

    全院护士主持护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多项省级和市级科技攻关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武汉大学教改研究项目及院内护理科研项目。近五年公开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在2018年全国急诊护理“强质量.重内涵-急救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2018年全国护理院校青年教师演讲比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2019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擂台赛获得铜奖、示范奖;2020年全国医院擂台赛获得“最佳组织奖”;2020年获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二等奖、全国高等护理院校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三等奖;2021年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高等院校青年护理教师技能竞赛特等奖;202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二等奖两项,湖北省健康科普大赛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目前有在职护理硕士生导师8名;高级职称88名,其中主任护师11名,副主任护师77名;护理学博士3人,硕士181人。拥有湖北省护理质控中心副主任1名,省护理质量评审专家5名,省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专家4名,省、市医疗技术事故评审专家4名,省药品耗材招投标评审委员2名。中华护理学会理事1名;副主任委员1名,湖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名,常务理事6名,理事7名,主任委员5名,副主任委员23名。武汉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1名,常务理事5名,理事10名,主任委员4名,副主任委员19名。各类护理杂志编委20余名。

    护理部主任蔡忠香,197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主任护师,任中华护理学会心血管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湖北省护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心理学会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护理杂志》、《中国护理管理杂志》、《护理学杂志》编委,曾赴芬兰瓦萨综合科技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交流。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主持及参与课题15项,主编及参编书籍15部。获得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三等奖,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先进个人,全国护理管理创新优秀奖等。

    核医学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PET-CT/MRI中心暨分子影像研究中心(简称PET中心),是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大型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医疗、科研和教学平台,拥有独立面积约4000m2的单体大楼,是国内功能最全、技术最新、规模最大的PET中心之一,是国际一流的PET-CT/MRI三模式影像研究与应用基地。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年富力强的创新型团队,是本中心医疗质量保障与学科发展的基石。团队成员14人均是我院的骨干人员,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人、博士7人,且有丰富的PET-CT诊断/检查经验,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是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引进的高端人才。团队结构合理,已经形成了明确、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另有多位国际顶级专家以客座教授身份加盟,为本中心的业务发展锦上添花。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高水平论文(SCI)14篇,开展I类新技术一项,III类新技术4项。特色项目包括:肿瘤11C-MET成像;帕金森氏病11C-CFT联合18F-F3BZA成像;阿尔兹海默11C-PIB PET/CT-MRI成像。

    PET中心

    团队核心成员

    本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作为湖北省核医学专业的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及出科考试基地,承担包括研究生、临床医学7、8年制、5年制本科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以及进修生的核医学教学任务。是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ESCO)分子影像专委会主委单位,主要研究领域是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肿瘤的PET-CT/MRI诊断、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特色诊断。学科现有名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境外经历人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共毕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人(获得学位1人),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1人(获得学位1人)。毕业生就业人数3人,就业质量良好。目前正在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人。培养轮转规培生145人次,进修生4人次。

    科主任卜丽红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乳腺学组委员,中华放射学会核医学分会肿瘤学组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分子成像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武汉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武汉医学会第八届核医学分会委员;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员等社会兼职和学术兼职。担任《Theranostics》、《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和《Molecular Imaging & Biology》等12家SCI杂志的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迄今共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文章30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最高影响因子15.038。主办东湖国际分子影像高峰论坛1次,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3篇。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省级教学奖1项。共获批国家级发明专利2项,PCT专利1项,美国专利2项。 作为骨干和编写秘书参编国内第一部分子影像学大型专著《分子影像学》第一版和第二版,并参译美国英文版教材《分子影像学:理论与实践》,另参编影像教材、专著各1部。

    目前中心引进国际顶尖水平的大型影像设备3台:①GE公司首台治疗指导型Discovery PET-CT710扫描仪,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PET-CT机型;②GE公司全球顶级大孔径3.0T静音磁共振MR750w,并配备检查转运床,与PET/CT构成PET/CT-MR三模式影像系统,该系统可任意重建获得PET-CT和/或PET/MRI图像,集PET、CT及MRI的优势集于一身,是迄今世界最先进的解剖、功能和分子影像设备,为临床应用、教学和科研拓展提供了当今最高水平的影像技术平台;③GE公司最新一代中能回旋加速器Qilin TRACERcenter-GMP及药物全自动合成模块。该中心还拥有图像定量分析处理中心,可完成本项目的PET/CT-MRI成像、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定量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

    PET/CT-MR三模式影像系统

    PET中心还包括临床分子成像实验室、小动物分子成像室、放射性药物制备室、放射性化学/生物实验室和非放射性化学/生物实验室,有力支撑新型分子探针研发、小动物成像和临床转化研究。放射性药物制备室拥有医用10.0 MeV回旋加速器1台,可用于生产本项目所需的18F;具有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及配套放射性探测器1套,可为本项目小分子结构放射性药物的研发提供精确的HPLC检测。中心拥有多个放射性屏蔽实验室、放射性屏蔽通风柜、放射性活度计、半制备型和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并配备放射性检测器、TLC、放射性自显影系统、液体闪烁计数仪、伽玛计数器等放射性化学实验设备,可供本项目完成18F标记的小分子PET成像探针的合成和质量控制。

    另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拥有1300平方米中心实验室和1000平方米动物实验中心。中心实验室拥有流式细胞仪、荧光倒置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仪,冰冻切片机,凝胶成像仪,梯度PCR仪、定量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超速冷冻离心机、酶标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大型、高精度进口仪器设备,并有细胞培养室,可供本项目完成所有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动物实验中心拥有一流的实验动物饲喂环境与条件,可供本项目完成动物模型建立及后续手术、离体病理检测。

    成果获奖

    1.2020年《帕金森治疗的新生力量—一种改善帕金森姿势的治疗器》获“金山云杯”湖北省第三届“我梦见——楚天创客”大赛省级二等奖

    2.2020年《帕金森治疗的新生力量—一种改善帕金森姿势的治疗器》获武汉大学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二等奖

    3.2020《癫痫守护者—一个有防治作用的可穿戴设备》获武汉大学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三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

    1.分子影像在精准医疗研究中的应用;

    2.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的多模态分子成像,以及PET-CT、PET-MR新技术临床转化。

    研究生培养成果

    共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4人(获得学位1人),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1人(获得学位1人),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3人。毕业生就业人数3人,就业质量良好。充分利用科室现有研究平台,为研究生完成学业提供大力支持与帮助,并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会议论文3篇。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创新大赛,该期间,本专业研究生获得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培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优秀住培学员”2名;培养“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1名;获得参编教材专著6部。

    硕士研究生答辩

    前景展望

    PET中心将严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办院宗旨,努力为病友提供高效的诊疗服务;追求厚德诚朴,旨在为各位宾客和病友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用于创新卓越,旨在为培养青年杰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平台。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武汉武昌区张之洞路(原紫阳路)99号,解放路238号)6号楼

    康复医学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系湖北省重点学科,是国内最早成立康复医学专业科室之一,经过8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在湖北省康复医学界有极高的知名度,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全国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康复科专业基地、湖北省康复医学紧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内仅2家),其实力雄厚,医术精湛。

    康复医学科包括首义院区康复门诊部,东院区康复科门诊部和住院病房。现开放床位50张,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省各地、市、州,以及周边省份部分地区。近三年平均年门诊量1.5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近1000人次。科室临床工作以各种临床疾病功能障碍诊治为基础,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肺康复、重症康复等为优势,非侵入性脑刺激(颅磁刺激技术、经颅电刺激技术)及高压氧治疗等为特色。组建了多个疾病治疗MDT,如昏迷促醒、睡眠呼吸暂停治疗MDT,为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打下坚实基础。康复治疗技术完备,能开展电疗、光疗、超声、电磁、冷热疗、运动疗法等治疗手段,促进患者疾病恢复或重建功能。

    学科现有医护人员42人。医生12人,其中硕导1人,正高3人,副高3人,年轻医生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护理人员12人,其中,康复专科护士3人。学科成员的学术任职学会包括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学会、湖北省预防医学会足部健康专业委员会、湖北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湖北省康复医学会、湖北省残联康复学会、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湖北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中国颈椎病及脊椎相关疾病学会、中国康复学会运动康复专委会、中德医学协会康复医学专委会、老年医学会康复学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治疗学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呼吸病运动康复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北京语音康复分会、湖北省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武汉体育科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委员会、武汉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 、武汉市中医药学会推拿专委会、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北京医学会言语康复分会、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康复委员会委员、武汉中西医结合颈腰痛委员会委员。

    科研成果

    学科先后承担省新冠应急攻关项目1项,主持医学部教学研究项目1项,省卫健委中医药(面上)1项,参与医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项。发表论文数50余篇,主编专著5部,参编专著4部。发明专利2项。

    人才培养

    人才的培养是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我科一直致力于医学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的培养工作。迄今为止培养省内外进修生数百名。近3年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新进展研讨班》、《肺康复技术研讨班》学习班。多名医生对口支援宜都市人民医院、息县人民医院以及咸丰县人民医院。定期到周边医疗机构进行查房、参加义诊、举办学术讲座等活动,足迹遍布宜都、钟祥、天门、咸丰等多个县市级医疗单位,切实提高地方医疗服务能力及水平。

    前景展望

    以病人为中心、以康复质量为核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医、教、研协同发展,开拓进取,将康复医学科建设成国内领先学科。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5号楼3楼


    临床病理学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集病理学临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本着“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建科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

    学科现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硕士学位授予点、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首家术中冰冻切片远程病理会诊中心、湖北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委单位、湖北省病理科医疗质控副主委单位、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候任主委单位、武汉市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委单位、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乳腺疾病学组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感染病理学组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委员单位、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学专业委员会肺癌病理学组委员单位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脑胶质瘤协作组委员单位。曾6次获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最佳文明科室”、连续2年获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疗服务“突出贡献科室”、曾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疗质量优胜奖”1次、“医疗质量奖”2次。

    科室目前全年病理量约13万余例,其中常规活体标本检查7万余例,细胞学检查6万余例,外院会诊4000余例。每年常规开展免疫组化11万余片,分子病理检查2000余例,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全面重塑临床服务能力,保证病理诊断准确规范及时: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9.89%,术中快速诊断准确率99.03%,常规病理报告5个工作日内发出比例99.27%,均超过三甲医院标准。始终把质量控制工作作为科室的首要工作之一,近年来参加NordiQC、PQCC、CNAS、CCPI、CCP、湖北省病理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等组织的相关室间质评,已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及省级质量控制认证125项。

    科室目前全年病理量约13万余例,其中常规活体标本检查8万余例,细胞学检查4万余例,外院会诊5000余例。每年常规开展免疫组化13万余片,分子病理检查2000余例,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全面重塑临床服务能力,保证病理诊断准确规范及时: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9.94%,术中快速诊断准确率98.86%,常规病理报告5个工作日内发出比例99.44%,均超过三甲医院标准。始终把质量控制工作作为科室的首要工作之一,近年来参加NordiQC、PQCC、CNAS、CCPI、CCP、湖北省病理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等组织的相关室间质评,已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及省级质量控制认证141项。

    学科现有医、技、辅7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2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27人,5人拥有欧美国家先进病理科访问学者留学经历。科室员工近年来共获得90余项学术任职及社会兼职,其中中华医学会及其他国家级学会委员10人,省级学会候任主委1人、副主委1人、常委4人、委员10人,中华系列杂志通讯编委1人、编委1人,其他杂志副主编1人、编委2人、审稿专家4人。

    成果获奖

    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成果认定1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参编国家级教材《区域临床检验与病理规范教程-呼吸系统疾病》。参加制定病理学国家指南或专家共识9项。授权专利4项。近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及中华系列杂志论文100余篇,部分有代表性的论文发表在JAMA(IF=157.335)、Mil Med Res(IF=34.915)、Ann Surg(IF=13.787)、J Immunother Cancer(IF=12.469)、Int J Biol Sci(IF=10.75)、Cell Death Dis(IF=9.685)、Gut Microbes(IF=9.434)、Oncogene (IF=8.756)等权威杂志。病理科每年积极参与中华医学会病理年会投稿,投稿量连续8年湖北省第一、全国前十。

    教学荣誉

    本学科现为临床病理学博/硕士授予点,学科承担武汉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进修生教学,教学满意度连续数年在武汉大学医学院名列前茅。近三年主持教学课题9项,发表教学论文11篇,其中1篇荣获武汉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2篇荣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三等奖。近年来荣获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临床病理科)、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专业基地主任、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武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武汉大学“尊师爱学——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研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优秀住陪专业基地、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匠心名师、菁英教师等教学相关荣誉93项。

    主要研究方向

    1. 肿瘤微环境

    2. 肿瘤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标记物的研究

    3. 病理人工智能

    4. 各种疾病病理学机制研究

    前景展望

    临床病理学科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建科理念,积极进取,推动医疗、教学、科研协同进步,将病理科建设成国内领先学科。

    地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民康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