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 English | Francaise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文化
    故乡的春节作者:黄从新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一个以“家”为核心的节日,一个团聚的节日,一个祭祖的节日,一个祈福的节日,一个走亲访友的节日,一个载歌载舞的节日,一个欢快的节日。

    时光飞逝,转瞬已度过几十个春节,其间大多在城里度过。虽不乏欢快,然记忆深处,还是儿时度过的、富涵故乡文化的春节,那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刻骨铭心的记忆。

    故乡的春节十分隆重,几乎前后一个月都在忙于过节。节前,人们忙于清洗被褥,打扫庭院;忙于准备食物菜肴,富裕的家庭尚杀猪宰羊。几乎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均挂着晾晒的腌鱼腊肉,彼此的区别只是多少而已。即使穷家小户,其屋檐下也有一两串在风中晃动。磨豆腐,制麻糖,炒花生,晾晒豆皮及汤元米粉等几乎为家家必备。除夕的前一二天,村里的教书先生便忙碌起来,他在庭院中摆上一张方桌,桌上已置好笔墨石砚,意在为左邻右舍书写春联。每逢此时,张家大叔、李家二婶等便手持红纸,纷纷踏进先生的庭院,拜求写联。但见先生热情地熟练地裁纸、叠纸、铺纸,然后提笔蘸墨,笔锋飞舞。稍顷,其刚劲有力的联句便跃然纸上。有的联句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有的则是“三阳日照平安宅,五福星临吉庆门”;尚有一些十分幽默逗笑的联句,如“咦咦哪里放炮,哟哟又是新年”等。盈联对仗工整,字字浸透着祝福与期昐,喜庆与祥和,配以门神及红纸条帘,将整个村庄装点得喜气洋洋,节日的气氛分外浓郁温馨。

    节前,村里的孩子们最期盼的是父母为之添置新衣。农家孩子要求不高,他们既不挑剔布料的质地,也不懂得讲究款式的时尚,只要体现一个“新”字即可。考虑到孩子们的与日发育成长,父母在为孩子们添置新衣时往往上身略肥,裤褪略长,这样便可多穿几年。记忆中我的节日盛装,均是母亲多少个夜晚在油灯下纺纱织布、精裁细缝而成,虽是粗布成衣,但我自感知足,且乐在其中。

    节前,乡俗中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吃“年饭”,年饭谈年,族中家人彼此互请,互致祝福。每逢此时,族中长者笑坐首席,其余族人依辈份高低逐一就坐。家家都献上一年劳作的硕果,献上美酒佳肴,献上一颗颗感恩的心,献上彼此美好的祝愿。自然,杯中盛满欢乐,碗中飘着喜庆。宴毕,而桌上盘中的一条大鱼仍完整如初,意在“年年有余”。

    春节,故乡里最具神圣感的节点是除夕。晚饭后,大门虚掩(门不关实,意在财源广进),全家人便都换上节日“礼服”,围坐在火盆周围,一边剥吃着花生或品尝着自制糖点,一边在谈年。待近零点,但见父亲点燃了置于堂屋正中大柜顶方左右的两只蜡烛,烛光下可见两只蜡烛间摆着香炉,香炉的后方摆着“天地君亲师”的供扁。父亲手执香束,经蜡烛点燃,虔诚地插在香炉中。而后,便供手作揖,下跪于蒲毯,连续三叩头。作完这些后,便令我们一一效仿。这种仪式意在敬祭“天地君亲师”。在故乡文化中,皇天,厚土,皇帝,父母亲,老师是需要代代供奉,逢节必敬的。祭事完毕后,全家人便出门燃放鞭炮,此称“出行”。似乎全村各户接到统一指令一样,此时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夜空下的村庄骤然沸腾起来,节日的气氛几近极致。待作完这些后,东方欲晓,新春第一天已兴高彩烈地走来。

    大年初一,在村约乡规中是族人、左邻右舍间的互访互拜。村中如哪家有新婚媳妇,清晨便盘托碗碗汤圆,逐户奉敬,意在拜年祝福,其中也含有拜请众乡亲接纳她之意;如受拜者系长者,少不了也得回敬一些糖果,手头宽裕者便回敬一个小红包。初一大早拜年也是我儿时最乐意的事。我身着新衣,脚蹬新鞋,逐户拜访族人。每到一户,便效仿着大人先是拱手作揖,然后跪拜,再祝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新春快乐。自然少不了一个又一个红包收入囊中。当拜完一圈下来,口袋里实实满满,收入颇丰。这笔钱不必上交,可留作私用。

    拜完族人后,族中长者便率领我们赴本族祖坟祭祖。由于没有家族陵园,只好跟着长者在冬天的旷野上东奔西跑。我惊叹长者的记忆,哪家先人葬于何地,什么关系,大致卒于何年,均可一一道来。尤其令我敬佩的是,为适应融片耕作,土地已重新平整,早年的坟堆业已不再。而率队长者却可凭着记忆,觅寻地标,确定族中某先人的陵地位于何处。于是,我们便也同样在那片平坦的土地上,在率队长者的指定处烧着纸钱,敬上高香,点燃鞭炮,躬身三拜。虽不知先人此时是否灵感受拜,也不知这种仪式是否适宜,然数典铭祖的文化则代代传承,似应发扬光大。

    乡俗中大年初二是拜访舅舅家,以示对母亲的尊重与感恩。每逢这天,门前的汉江大堤上人熙攘往,人们手提礼盒,满脸堆笑,奔向母亲的娘家。途中若遇熟人则彼此祝福,互致问候;初三则是拜访岳父母家,以示对他们的感恩,对妻子的尊重。细品故乡春节文化,深感其厚重文明。展开新春头三天的节日画卷,无一不映衬着先人的智慧与美德,其间深含包容、和谐、传承以及对女性的尊重。

    初三过后则是自由互访,俗规中可拜访姑、姨及其他亲朋。然从这时起,乡土文艺便大放光彩。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划彩船”,但见用各色彩纸扎成的彩船中,一位俊俏的新妇头戴花冠,身着彩服,脚穿绣鞋,双手坚握着用竹杆扎成的左右船舷。船旁一艄翁头戴破草帽,打扮滑稽,唱着划船小调,手执竹杆来回划动,以示划船;船后跟着一男扮女装的太婆,手中一把破蒲扇左右扇动,甚是逗笑。彩船逐户在每家门前划一会儿,艄翁也逐户唱一会儿。划到谁家门前,户主便拱手相迎,并燃响一小挂鞭炮,待将移向另一户时,户主也会奉几盒香烟,几包家制糖点等,以示劳酬。小时我听不懂艄翁在唱什么,只见围观者阵阵哄笑,而船中新妇羞涩地随着艄翁的划船动作,故意弄船前仰后颠,抑或呈颠簸状环形慢跑;现在方知,艄翁所唱多是些自编的祝词,其中也不乏对新妇的调情。乡亲们一年忙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栖,难有时机聚众娱乐,惟春节长歇,那浓浓的乡音唱腔,浓浓的乡土趣耍,浓浓的友善调侃,浓浓的调情幽默均点缀着故乡春节画卷,使之百看不厌,令你久久回味。

    待到正月十五,故乡有闹灯习俗。白天,村中小学操场上龙灯飞舞,条条彩龙穿梭滚跃;龙身下十几个壮汉身着彩服,举龙戏龙;其中举龙头者英姿飒爽,将龙头耍得亦仰亦伏,亦左亦右,其后龙身也随之起舞;远远望去,宛若真龙戏水,栩栩如生。当耍到高潮处,四周响起鞭炮,喝彩声此起彼伏。是夜,系儿童们玩灯笼的时间,故乡的孩子们一个个手提红灯笼,灯笼里点燃着蜡烛,在哥姐的率领下奔向夜色笼罩的原野,以示避邪驱魔。若此时你立足江汉大堤,眺望夜色,但见原野上闪烁着无数移动的灯火,恰似萤光飞舞,更似繁星朵朵。

    正月十五过后,节日的喧闹方歇,村庄又恢复至往日的平静,一年的劳作重又开启。带着新春的喜庆,新春的祝福,新春的希望,人们又奔向田间,奔向课堂,奔向矿山,奔向工厂……,江汉平原上的人们又迈开了新一轮匆忙的脚步。这脚步踏实,坚定,似预示着明天的村庄一定更美,明天的生活一定更甜,明天的阳光一定会更加灿烂!

    2017年1月22日于心研所

    作者简介:黄从新,湖北汉川人
    全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武汉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人民医院院长。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