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媒体聚焦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5年01月 总第119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 楚天都市报:担心残疾,男子术前深情"告白"妻子,医生妙手拒绝夫妻"撒狗粮" 极目新闻通讯员 邹亚琴 武汉赵先生患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需手术置换髋关节。术前忧心忡忡的他忍不住向妻子深情告白:“换了关节后我就是个废人了,再也不能陪你去爬山……”结果没想到术后第二天,他不仅疼痛全无,而且自主活动完全不受限制。手术医生幽默回应:微创换关节,杜绝“撒狗粮”。
    发布:楚天都市报2021-10-04
  • 央视网:板栗砸眼后三次手术保视力 (通讯员胡弘)麻城老汪打板栗时不慎被掉落的板栗刺伤眼,导致晶状体受损,引发真菌性角膜炎,经过三次手术治疗才保住眼球和视力。近一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已连续接诊类似“棘手”眼外伤病例10余起。眼科专家提醒,采摘板栗时要做好防护,佩戴防护眼罩或面罩,不慎刺伤眼球后应尽快就医。
    发布:武汉晚报2021-10-01
  • 新华社:国家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落户武大人民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国家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28日通过专家评审。国家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的正式落户,将进一步推动肿瘤患者规范化营养治疗。
    发布:新华社2021-09-30
  • 湖北日报:黄从新教授获评“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 湖北日报讯(记者曾莉、通讯员杨岑) 近日,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8月月度人物揭晓,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黄从新教授获此殊荣。
    发布:湖北日报2021-09-30
  • 楚天都市报:湖北全面推进肺癌规范化诊疗!专家呼吁:肺癌患者一定要重视首诊首治 “肺癌患者一定要珍惜首诊首治的机会!肺癌不仅是‘癌老大’,肺癌的治疗也比其它所有肿瘤都复杂,治疗手段众多,有时哪怕一个小的决策偏差,都可能造成患者无法弥补的损失。”9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国家癌症中心暨湖北省“323”攻坚癌症防治行动肺癌规范化诊治和质控工作推进会上,国家癌症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323”攻坚癌症防治行动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宋启斌教授发出呼吁。
    发布:楚天都市报2021-09-30
  • 楚天都市报:农妇身揣两颗“致命炸弹”,“拆弹专家”生死营救创生命奇迹 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邹亚琴 为了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近日,一场生命线上的“极限操作”,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悄然展开:短时间内通过两次特大型手术,先后排除2颗人体大血管“定时炸弹”:近1米长的人体大血管全部替换、手术切口累计98cm、手术时长累计达20个小时、吻合口多达14个、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尖端技术悉数登场……
    发布:楚天都市报2021-09-29
  • 央视网:警惕“儿童邪典”卷土重来 专家:暴力元素对儿童生理心理影响很大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舒畅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血腥元素会对儿童心理、生理和行为有很大影响。
    发布:央视网2021-09-28
  • 湖北日报:男子喝酒喝出硕大“河马脖” 医生手术为其颈部“消肿” 湖北日报讯(记者曾莉、通讯员刘瑜)每天喝两三斤酒,日常拿白酒解渴。50多岁的肖先生喝酒40多年,喝出硕大的“河马脖”,连转动脖子都困难。近日,医生通过手术为肖先生的颈部“消肿”,后期还将手术切除肩背部增生脂肪组织。
    发布:湖北日报2021-09-27
  • 新华社:“中医药”走进小学社团活动课 新华社客户端武汉9月26日电(记者黎昌政)“1951年,世界科学理事会评选出60位对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世界级科学家,其中就有中国的李时珍;1953年,李时珍像被镶嵌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
    发布:新华社2021-09-26
  • 人民日报:好样的!宁金卓 9月17日上午9时 从湖南长沙开往安徽宣城的 G1438列车上 突然响起求救的广播声: “14车厢有乘客突发急病, 有没有医生可以来急救?” 刚刚从武汉站上车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泌尿外三科副主任医师宁金卓 闻声赶来查看
    发布:人民日报2021-09-24
  • 科技日报: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刨除病根 瘸腿20余年一次治愈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宁亚飞 “瘸了20多年,终于能正常走路了!”9月23日,来自湖北大悟的戴先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接受康复训练,过几天就能告别轮椅,自行出院。
    发布:科技日报2021-09-24
  • 科技日报: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 解决骨科手术“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难题 本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宁亚飞 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目前已在骨科手术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解决了骨科手术“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的难题,术前医生可以根据3D打印出的全真模型进行手术入路的精准定位,合理规划手术方案,在手术过程中操作轻松、得心应手。
    发布:科技日报2021-09-23